在媒体上,河南近年来轰动的消息,不外就是当地出现了好几个“爱之村”。已经死了或还在“等死”的数以万计的村民,都是过去卖血给当地的卫生机构而集体感染。
河南这块富饶的“中原”,可考的文化历史长达7000年,出现过多少英雄豪杰、多少博学之士,为什么近年却反而如此不济?
带着这样的疑问,联合早报国际新闻副主任周锐鹏上月特地前往河南,想一探究竟。可惜,河南政府婉拒了采访爱之村的要求,也婉拒了参观贫困农村的要求。
不过,在河南郑州之行,却让记者发现,这个原本应该是中国文化摇篮的土地,在过去几十年里,教育却是不受重视的……
由于过去几十年对教育不够重视,做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尽管经济总量已位居全国第五,却至今仍是许多人眼中“落后的大省”。
事实上,中国很多人不知道河南的国内生产总值有这份“风光”,因为,与其他省市相比,它的人均排名远远落在后头。更糟的是,中国其他省市的人,多瞧不起河南人。
中国几千年里群雄逐鹿的这块“中原”大地,“失色”之余,近年痛定思痛,要在教育上急起直追。
大学入学率落于人后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李文成博士说,1997年,河南只有13万6000名在校大学生,2002年,增加到46万--这是狠下决心把大学录取率足足扩大一倍,从录取30%应考生提高到60%的结果。
不过,这个人口多达9600万(官员透露,实际数字已超过1亿)的大省,18至24岁的大学学龄青年目前只有区区13%入学。
“我们的目标是到2005年要达到(大学)毛入学率15%。”李文成说。
但是,他承认,与上海或江苏省等(大学)毛入学率超过25%的普及程度相比,河南黯然失色。
河南的高等教育不仅在“量”的成绩上无法与周边省市媲美,更在“质”的方面长期脸上无光。
中国全国有70余所优秀的“国家重点大学”,没有一所是在河南。不仅上海、江苏等富裕省市遥遥领先河南,甚至“穷邻居”安徽、陕西、湖北等省市也比它强许多。
没有一所重点大学
这么一个大省,竟然一所重点大学也没有,李文成副厅长受访时也不胜唏嘘。
河南原来并不是这样窝囊的。
1912年(民国第二年),在旧省会开封市创校的河南大学,到1949年“解放”前一直是全国的名校。但是,在革命热情高涨的50年代,全国院系大调整,把河南大学的农学院、医学院、水电科系等等全肢解了分到其他地方去。赫赫一时的河南大学于是沦为一所普通师范学院,困顿30余年,最近才重新艰辛地恢复为综合大学。
李文成说:“1954年,省会迁到郑州,也伤了留在开封的河南大学的元气。”
省会迁到郑州之后,河南其实仍有两次拥有重点大学的机会,但是,它又让机会一再溜走。
与顶尖大学失之交臂
1956年建立的郑州大学原本直属教育部,要引进名师,办成名校,岂料,两年后,不知何故,改而下放给省政府,从此只做一所省级大学。
更让河南教育界惋惜的是,在文革期间的1970年,省领导人竟拒绝了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迁到郑州的好意。
这所顶尖的大学后来落脚合肥,如今成了安徽省的巨大“财富”。
文革时的河南省委书记、中共“老革命”刘建勋当时认为,如果接受中国科大,要“养”很多师生,会花掉河南大笔钱,所以不同意它迁来。
可称为中国“民办教育第一杰”的女教育家胡大白感慨的说,河南在教育上就是这样“没有意识”。
胡大白原籍并非河南,但她在郑州创办的“黄河科技学院”,没要政府一分钱,却办成了中国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颁发学士学位的民办高校,学生多达1万5000人。这所民办大学的巨大成功,既是胡大白19年呕心沥血的成就,也是河南高等教育仍严重“供不应求”的侧面写照。
按李文成副厅长的说法,河南领导人过去“革命热情高”,因此,解放后的教育政策就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高等院校都办“工农班”;到文革时期,更是大搞“工农兵大学”,造成河南的高等教育从50年代到70年代整整30年“发展不够”。
1991年,河北省邯郸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要迁到更靠近黄河的郑州。“吸取过教训”的河南这一次大开方便之门,一口气拨地1000多亩(约67公顷),与水利部共建新校。
近年“零的突破”
接着,1998年,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制定“211工程“,选了大约100所大学,增加经费“重点建设”,以期办成21世纪的一流高校。这次,河南“力争”,终于让郑州大学挤入“211工程”,为河南的高等教育打破一个大零蛋。
李文成介绍,2001年,河南也在“重点学科”方面取得“零的突破”:教育部已承认了省内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李文成说,河南还有一个尚待“突破”的,便是要拥有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
原籍湖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核聚变研究权威霍裕平,7年前卸下中科院的安徽分院院长职,特地到他父亲生前曾经任教的郑州大学当物理系教授,“为郑大做点事”。
霍裕平院士说,现在的郑州大学学生,就是将来的河南省干部主要构成人员,如果省政府现在不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不重视大量人才的培养,将来就难有人才为河南做事。
尽管河南的优秀学生大多考到其他省市的重点大学去,但是,霍裕平认为,只要重视大量人才的培养,就能出好成绩,并不一定要靠少数特出的“尖子”学生。
“河南人”三个字一直是其他省市的人讪笑的对象。霍裕平语重心长提醒河南:“人的(平均)素质如果高,很多别扭的事就不会发生。”
中小学教育要奋起直追
河南不仅在高等教育上不如他省,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也是最近几年才奋力追赶。
迟至1998年,河南才“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9年,“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
省教育厅副厅长李文成形容,河南是赶在20世纪的最后2年“完成历史性工作”。
他说,河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很落后,因此,教育发展只能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前进。尽管如此,省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已经连续5年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目前是占省财政支出的23%,居全国第三位。
它的高中生人数在1997年还只是46万人,去年已经猛增到125万,居全国第二位。不过,由于它的教育人口高达2500万,这个高中生人数比例仍是偏低。
河南缺乏重点大学,李文成承认,长期以来,河南的优秀高中生考上其他省市的名校后,毕业了也“不一定回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中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