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交官眼中的差异

卢秋田,少年时代在上海向明中学求学,后进入外交学院,毕业后从事外交工作,曾任中国驻卢森堡大使、中国驻罗马尼亚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等职。在欧洲28年的工作经历,使他亲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并由此引起深深的思索,从而也就有了这一本《差异---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里摘录书中两篇,读读想想,当不无启迪之处。
50法郎与5000 法郎

东西方思维中对义与利不同取向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在涉及生意与人情的关系时,西方人最讲究“公私分明”,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友谊是友谊,生意是生意”。德语中有句谚语“ DienstistDienst, Schnapsist Schnaps ”(生意是生意,白酒是白酒),十分形象。而在中国,做生意除了要有好的产品及服务外,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很多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常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外国人,谁都知道“ Guanxi ”这个词的分量。虽然在德国也有“维他命B”一说,B者即关系也,但此关系远逊于中国的彼关系。中国人谈判,往往会这样开场:“米勒先生,一回生二回熟,们有缘分,我们已经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西方人在生意场上很少这样来攀关系,顶多寒暄几句天情况,便会直接切入正题。

我在卢森堡任大使期间,有一次邀请了5对刚访华归来的朋友来使馆作客并设宴招待。席间他们畅谈了访问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观感,大家谈得十分愉快,气氛也非常热烈。告别时这些朋友一再感谢中方的访华邀请和当晚的丰盛晚宴。

次日上午,国内一个级别较高的代表团从布鲁塞尔过来,我去火车站迎接。因去得很早,就在火车站附近转转,徒步走进了一家书店,看到转动式的书架上有不少当日报纸、便翻阅起来。正看着,有人过来同我打招呼,原来此店的老板正是我昨晚宴请过的S先生。我们很高兴地握手问好,他又兴奋地谈起了昨晚的情景,说他和夫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并希望改日邀请我共进晚餐以表谢忱。他还向我介绍了他这家书店的情况,并说他每周来书店两次,今日与我在此邂逅,感到非常荣幸。谈了一会儿,我一看时间快到了,便准备告辞,顺手拿起一份刚才看了一半的报纸打算去付钱,他从我手中接过这份报纸,我以为他准备送给我,但没想到他看了看报纸标价后就快步走到收款处,拿了一张收银机打的发票给我。我拿出钱夹,如数付给他50法郎,他很坦然地把钱收下,然后非常客气地送我到门口,嘴里说着欢迎我常来,并再次表达了他的邀请。同行的司机兼使馆招待员说,昨晚来使馆赴宴的不就是这个胖子吗?为什么区区几十法郎的一张报纸还要收钱,太不够意思了我说,老李啊,你不知道,他们就是这样。

时隔不久,我果然收到了他的请柬,邀请我们夫妇在卢森堡最著名的米歇尔饭店共进晚餐,其他客人还有卢森堡国务委员及一些社会名流约十余人。晚餐十分丰盛,龙虾、红鱼片、香槟酒等应有尽有,其规格可以说不亚于宫廷的宴请。根据当地价格估算,每人花费至少要在5000 法郎(约合人民币500 元)以上。在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了那50法郎的报费。这倒不是我对50法郎耿耿于怀,而是从50法郎与5000 法郎的对比中又一次体验到那句友谊和生意的话。至此我才可以说,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首相夫人为何中断访问有一次,荷兰首相来中国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当时天空飘着雨丝,礼宾车队抵达幼儿园门口时,只见门口两边齐刷刷地站了两队小朋友,一色儿的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一律昂首挺胸,站得笔直,一见首相夫人下来,负责的老师做了个“起”的手势,小朋友全部有节奏地挥舞着手中颜色鲜艳的塑料花,异口同声地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首相夫人在孩子们的夹道欢迎下走进一间幼儿园的教室开始参观。只见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孩子们个个在座位上纹丝不动,双手放在背后,稚气的脸上表情非常严肃,首相夫人很快结束了参观。

回国后,她请我到家中观看访华时拍的幻灯片,当放到幼儿园那一张时,她告诉我,这是她历次出访中感觉最不好的一次,以至于提前结束了参观。我忙问为什么。她说,当时天正下雨,为什么要让孩子们站到大门口等?又整齐划一地拍手、喊口号,好像木偶似的;进了教室,又那么肃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见,为什么?五六岁的小孩子应该非常天真活泼,调皮捣蛋、吵吵闹闹的才正常。而我的所见所闻仿佛孩子们都受到了军事化的训练,失去了天真烂漫,一点也不像孩子,所以心里感到很别扭。她这样一说,旁边随行的几位夫人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问:这些孩子们平时也这样吗?我解释说,中国的小孩子日常也很顽皮可爱,但为了表示对贵宾的礼貌,他们到门口列队迎接,甚至还克服了一点小小的困难(下雨),在教室里毕恭毕敬也是为了表示对您的尊重。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们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在数天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教育孩子们,贵宾来时要遵守纪律,这样才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她回答说:“卢先生,恐怕我不能完全赞同您的说法,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应该蹦蹦跳跳才对,就是做个鬼脸也很可爱。”

这件事对我触动颇深。因为我们的好意没有得到好报,甚至适得其反,起了不好的作用。我认为,这仍然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作祟。但问题是,就我所知,这样或类似的接待方式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沿用,大家的自我感觉可能会不错,而外宾的一些想法碍于情面并不一定会提出来,但谁又能知道他们的真实感觉呢? 《周末周刊》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