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科研究生的困惑
有时候我想,是不是很出色的科学家们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了。也是这样的念头促使我一直在努力,使我没有放弃过我所做的所谓的科学事业。这个念头就是,当科学工作成为我的职业时,当我把它仅仅视为一种有利益的职业时--我还不知自己会不会"成熟"到这么一天,--我可以忽视人们对这一行业的崇敬和畏惧,盲目地不负责任地过下去。就是说,没有热心,没有信心,没有责任心,我仍然可以每天在实验台前混上8小时,无所用心,心安理得。
《自然》威廉亚洲官网 的一期有一篇文章《自然现象是否能真的为人所理解》。当然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物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分离。在生物界,现在是一个积累数据的阶段,有太多的现象和数据被孜孜不倦地发现了,因为生命本身就繁杂多样。于是人们渴望着计算机的威力,期待得到像物理学一样简单化的规律安慰自己。事实上非常非常的遥远。想象一下,工作在这个阶段的科学家们就能仅仅用这样的期待慰藉自己鼓励自己吗?也许我们就可以匆匆地下结论,像真理一样公布。可以信任自己吗?可以让别人信任吗?
有人愿意认为"学术腐败"就是有意作假,其实有时候不是这样的,而是匆忙,离得太远,不愿负责任,也来不及。可能就是因为科学工作的这个属性,所以做这一行的更容易自欺欺人。孜孜不倦验证国外20年前已经放弃的假说的学者有的是。就我目前所做的实验来说,国外科研杂志80年代早就登出结果来了,我的工作就是"验证"它、"注释"它。因为结论在那摆着,而毕业答辩迫在眉睫,所以在前辈的默许和暗示下,也难免要把"不理想"的实验数据调整调整,向真知看齐。
飘渺的东西容易不诚实,不飘渺的实在的东西也难免不了了之。
小时候政治教材中特别的有一章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确在很多应用领域有很多让人兴奋的"转化"的例子,我们也都很愿意有机会和条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但是,我记得大学时有个愤世嫉俗的老师,讲转基因作物的一个例子。863计划的一个由于转基因而性状改善的一种作物,在实验室里是成功了,但并没有做成大田实验,因为其负责人说,做该实验的硕士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种子没人管,大概被鸟叼走了也说不定,仅剩一些图片做汇报用了。不知道为了这粒种子,国家付了多少基金,那个研究生趟了多少黑起了多少早也不知道各级领导为此庆祝了多少回,但我感觉所谓"科学"这东西被欺骗了被祸害了,被一些和科学无关的东西蔑视嘲笑了。
当然还有许多不负责任、投机取巧的事,比如东拼西凑的百科全书,每个学生分一段来写,所谓"写"就是在图书馆乱抄一气--这怪不着学生,因为很多根本就没学嘛,可是导师分下的任务又不能不完成,而且,反正既不给稿费又不署名,抄出笑话来也不是自己的事。这类事我也很难幸免地参与过。本来可以认真做好的,又没有时间没有动力去做,真是不应该啊。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