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奇才”做村支书 学习老乡毛泽东
36岁的十六大代表吴奇修受到媒体瞩目事出有因。吴奇修是湖南省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党总支书记,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87年他自愿放弃留京指标回乡,只为心中一张蓝图:“把家乡改造得像广州、温州农村一样。”1995年至今,7年时间兴建28家企业,蓝图上的乡镇企业已滚动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集团。石门人均年收入从480元至8600元,在当地率先实现现代化,湘中首富村改写了“有女不嫁石门男”的历史。山里人过着城市人的生活。石门村从后进村、失控村变成“全国文明村”。北京青年报报道,改写石门历史的是吴奇修领导下的班子。他本人填写的不仅是北大历史上无村官的空白,更是用书生报国之经典实例诠释了北大精神--爱国、进步。再就是,他以现代经营意识和奉献精神实践了十六大报告中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吴奇修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他指指像章,又指自己,说:“老乡毛泽东,需要我用一生学习”。
北京--涟源市--漆树乡--石门村,吴奇修的选择被别人视为距高处越来越远,吴奇修却认为离北大精神--“爱国、进步”越来越近。
“状元”要求回农门不是一时冲动
吴奇修当初选择北大,是他看上了北大招生简章上的一句话“培养未来经济学家的摇篮”。经济学家,在他概念中--“致富的人”。未名湖、未名塔,吴奇修指着简章上的图标对父亲说这是他要去的地方。1983年,16岁的吴奇修以娄底地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大经济系录取。众乡亲预测跳出农门的吴家独子“将来出息大得很”、“父母跟儿子享福吧”。
未名湖畔,吴奇修沉醉书海。他被同学称为“奇才”--教师讲课,他看有关课外书。教师提醒,如风过耳,师怒,让他到黑板前复述讲过内容,吴奇修竟如复印般,师惊,于是,随他去。吴奇修说他这般行为,是“吃不饱”是“饥渴”。1984年下半年始,吴奇修立志报考石世奇研究生、博士生。一条未来经济学家的路日渐清晰。
1986年暑假,吴奇修和同学到广州、温州农村做社会调查。两地的富裕程度让从省级贫困县出来的吴奇修吃惊不已。紧接着,又在家乡涟源调查。贫富的强烈对比撞击着吴奇修年轻的心。县领导告知吴奇修一行,涟源准备进行大规模能源和原材料开发,一些项目即将启动,急需人才,但县里有能耐的人都出去了,人才制约着涟源的经济发展。此行结果,其他同学交出的是调查报告,吴奇修却是给娄底地委和涟源县委的信,大意:“要求到基层工作,学以致用,为家乡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该信草拟于未名湖畔,年底发出。吴奇修反常之举口口相传,人人惊诧,善意劝告,“别感情冲动,将来后悔”。吴奇修父亲、姐姐来信坚决反对跳出农门的状元又跳回农门,劝他“人往高处走,指望你光宗耀祖。”吴奇修回信“考虑半年的选择绝不是一时感情冲动”。
一个人的选择离不开所处时代背景,吴奇修的背景是,当时北大校园里、媒体上满眼“祖国需要是我最佳选择”、“好男儿志在四方”、“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等。吴奇修说这些在今天被人视为很“虚”的口号,当年却很实在地影响了他的选择。
另外,时任经济系主任的陈岱孙对吴奇修的影响是“做人”、“做大写的人”。四年间,岱老总共给学生上大课七次。每次,吴奇修默默观察岱老,业余研究岱老。如:1948年,校长梅贻琦将机票送与岱老,邀赴台湾。岱老拒之,“不跟腐败政府同行。”1957年至1977年,岱老一字未着,气节风骨,高山仰止。岱老说:“教员的话必须是真话实话,否则,难为师表。”岱老高寿,乃因“三清”:清高的品性、清白的人格、清贫的生活。“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岱老之言,吴奇修如刻在胸。吴奇修说四年收益:一、学会方法论;二、做人如师。1997年,吴奇修从来涟源搞社会调查的北大学生处得知岱老仙逝。他形容“感觉眼前一座大山崩毁或一棵巨松折断”。
回乡调查,吴奇修又看见邻居阿婆。她使吴奇修忆起幼时,阿婆悄悄将时令蔬菜放在他家门口,接济他家生活三年。待发现是阿婆所为,她说:“怕你们发现了不要。”长大后的吴奇修脑中总有一个“印象非常深”的画面:父母下地了,阿婆背着自己,抱着妹妹,牵着姐姐。还忆起11岁时,每天割300斤草喂生产队的两头牛。父母用卖鸡蛋的钱供他读大学……不能忽略吴奇修选择的成长背景。
吴奇修放弃了准备两年的研究生考试,当他将书桌上的书移到箱子里时,心情“很难过的”。他开始看《农村经济学》等书。毕业论文《论横向联合与经济技术协作》使用人单位将他分到涟源市计委经济技术协作办。
将个人命运融进国运
家乡流言砸向20岁的吴奇修。“犯了错误,被发配下来了”、“成绩不好,被降格分下来了”、“水往低处流,别有用心”……吴奇修说那时心情“打落牙齿和血吞”。他清醒“要让人家收回流言,就赶快做事”、“理想必须植根于土壤中”。在他任连源市计委副主任、经济技术协作组长、基建投资组长期间,经手审批了200多个项目,因一尘不染,高效敬业被项目单位称赞“为人正派、办事爽快,是个好干部。”
1989年,吴奇修再次“水往低处流”。市委派干部到基层扶贫一年,吴奇修申请到省级贫困乡漆树乡。一年期满,他要求再延长两年。因他“有好多事没办完”,农民还需要他。三年扶贫,影响了吴奇修1995年“三往低处流”的选择。他看见漆树乡民主村的贫穷--灶台上的铁锅锈迹斑斑,那是几年吃不上油的缘故。吴奇修难过“他们的一生就是苦熬,走完受难和无奈的过程”。城市人追求的现代化他们做梦也想不到。1986年的社会调查,吴奇修看到的只是贫穷的平面,漆树乡三年,贫穷的多角度成因又让他上了一个大学。同时,“见不得别人受苦”、“看见有人欺压老百姓就生气”道出他对农民的感情。再就是切身体会“只有经济稳定才有社会稳定”、“农村矛盾皆因经济翻船”、“农村工作必须恤民情、顺民意、顾民力”。
1995年,市委选派干部到后进村、失控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任期两年。吴奇修报名,他来到偏僻落后、社情复杂的石门村。北京--涟源市--漆树乡--石门村,吴奇修的选择别人视为距“高处”越来越远,吴奇修却认为离北大精神越来越近。北大精神,吴奇修说韩国总统金大中的认识很深刻。金大中到北大讲演三次,学生提问:“为什么每次访华都来北大讲演?”金大中答:“世界上还没有一所像北大这样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大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国运即北大运,北大运即国运。吴奇修已将个人命运融进国运。
用经济学打开致富之门
1600多人的石门村积贫积弱积怨积恨。工作组几进石门,无奈发出“石门石门,铁水凝门,几进几出,次次不行”。村年收入400元,赤字达12万元。人均年收入480元。连乡干部都没见过的石门人对吴奇修进驻质疑警惕。“他是来石门镀金的野心家,如果他搞劳民伤财那一套,我们让他镀金不成,还镀一身泥巴回去。”一个月,吴奇修挨家查民情。情况摸清时,吴奇修振兴石门的思路也清晰了--“建好班子,闯新路子”。新组建的班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筑巢引凤,吸引外出人才回村办厂,走“私营突破,共同富裕”之路。吴奇修向村民承诺一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路修好、电架好、学校盖好、整改河道。并保证“不向农民摊派一分钱”、“不出一个义务工”。
1995年大年三十,大雪纷扬,游子归乡。吴奇修主持召开“振兴石门座谈会”。20多位先富起来的游子听村支书描画石门蓝图。之后,吴奇修掏出2000元“这是我对石门的一点诚心。恳请你们这些大老板也为石门发展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在哈尔滨、乌鲁木齐、新疆办厂的肖氏兄弟先为吴书记义举感动,继而肖明贵问“如果你的话当真,我们两个男子汉就击掌为证。如果你放空枪,我就把录像带拿到电视台播放。”说着,用摄像机摄下了他与吴奇修击掌实况。
1996年,石门基础设施会战年。吴奇修承诺一一实现。他以真诚实干、加速发展、廉洁自律赢得民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归。吴奇修率班子一行亲赴新疆、广州、沈阳、重庆招商,动员游子回村创业。游说过程一波三折。吴奇修曾坐80多个小时的火车去乌鲁木齐劝说实力雄厚的肖安江回村办厂。肖安江一句“要我回石门,那是碰了鬼”,吴奇修无功而返,差旅费不好意思报销,自己支付了。肖安江回家给父祝寿时,吴奇修再次登门,重复先前的话。他敷衍“考虑考虑”,背后却对人讲“吴书记书读多了,人读蠢了。”1996年,肖安江回家过春节,吴奇修“三顾茅庐”。许诺“只要你回来,各种手续我去跑。”真诚感化肖老板,终于同意投资1400万元办厂。宏宇搪铝工业有限公司、商海铝制品厂、石门包装厂等企业相继建成。如今,生产能力1.5亿元的宏宇搪瓷制品跻身全国搪瓷行业前五名。为帮助该企业开发新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吴奇修提出“借梯上楼”,向技术力量雄厚的外向型企业寻求技术协作。为此,吴奇修五上北京。投资6000万元,年生产能力1600万只的保温瓶厂于2000年9月投产,现已成为我国第二大保温瓶厂基地,安排3000人就业。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吴奇修转向边贸市场。花300万元收购一家有2800多工人,濒临破产的企业,又接连办了3个厂。产品连续参加五届“广交会”,出口西班牙、比利时等欧美国家。小山村连着大市场。仅7年,吴奇修打开石门致富之门。石门现有400多人在外经商,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产品远销40个国家。2000年9月,班子实现强强联合,把村内4家企业,外省6家企业、9家公司组成产品达200多个品种的“湖南五江轻化集团公司”。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在工业走上生产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轨道后,吴奇修开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了涟源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年收入达1.6亿元,安置周边20个村和下岗职工3000名劳动力就业,并建立了南方最大的肉牛胚胎分割移植中心。2001年,亦工亦农的村民人均收入8600多元。村里每年增加纯收入500万元。富裕起来的石门结束了“有女不嫁石门男”的历史。如今,嫁给石门的女子不仅有工作,娘家人也
- 关键字搜索:
-
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