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从何时开始变得可怕和虚伪? 中国人的道德背景(2)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好象人们一讲道德,就是指只有压抑自己、牺牲自己、一切都得为他人着想,这才叫做是讲了道德。道德,成了一种纯粹利他的行为。在这样的道德认识的误区里,人们讲道德的代价就是不把自己当成跟别人一样重要的人。当年,被孟子批判为“无君也”的杨朱,被历代的儒家学人视为道德败坏的典型,因为他是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人。但是,儒家学人的批判,只取了杨朱的一面。他们没有把杨朱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一起奉行的另一个思想也说出来;那就是,“举天下以奉我,不受也。”《吕氏春秋》把杨朱的这一思想概括为“阳生贵己”(古代“阳”通“杨”)。不肯牺牲自己就是不道德。那么,什么才是道德的呢?讲道德,就是要能舍得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别人吃;讲道德,还得能把自己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拿出来,蒸了,给“君”吃;讲道德,就是要时刻记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说到底,讲道德,就是要以他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不能“贵己”,自己算个什么东西呢?
如此骇人、违背人性的“道德”,又怎么能不变味,怎么能不让人感到可怕,到最后又怎么能不陷入虚伪的泥潭?
“贵己”有什么错呢?贵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而用不着什么人打着什么“关心”、“出自善良的动机”之类的旗号,来代替自己的价值取向。比如现在在中国农村非常流行的乡镇政府替老百姓“着想”的一种行为,就是要老百姓都按照乡镇政府的意愿来耕种土地。如果有什么人想不通,不想照办,那就是“思想守旧”、不懂得效益经济。对这样的人,乡镇政府就要采取措施,拔掉他土地上已经长出来的不值钱的苗,重新按照政府的意愿来种“有效益”的东西。至于这些所
谓的“有效益”的东西,到底能不能让老百姓得到效益,那可是不打保票的事情。这种要代替他人的意志、思想、本质存在的“好心”,这些出自于善良动机的“好心”,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多么恐怖的啊。有多少有天分的少年,在父母的善良动机的教化下失去了灵性;有多少怀有美好爱情的男女青年,在父母、亲朋的善良动机的劝说、打压下,把一生的最爱留给了自己的泪水?
儒家的道德学说,在很多方面,就是这样的一种强要为我们大众寻找到一个统一的、好管理的、出自善良动机的价值体系的学说。我并不是说所有统一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你看体育比赛里面的花样游泳。如果姑娘们的动作不统一,你伸腿、我举骼膊的,那成了什么样子?但是,如果我们把对待体育比赛那样的标准拿到实际生活中来,要我们时时处处都要遵循“统一”的原则,要我们永远按照什么什么主
义、什么什么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这样的统一就不是个好东西。
其实,儒家学说里面的好多东西,都是后人打着孔子的旗号按照自己
意愿编造的。因为,我们分明听到孔子对他的门徒说,“君子和而不同”,只有小人才搞“同而不和”的那一套呢。
和而不同,就是要让大家说话,和和气气地把不同意见、不同见解的
话说出来,有什么说什么;同而不和呢,就是让大家表面上都讲一样的话,都说好好好、是是是,把那些本来该正大光明说出来的话,都变成心怀鬼胎的牢骚、谩骂和阴谋诡计。人和人之间都成了这种样子,还去讲什么道德、不道德呢?
当一个社会总是要以一种思想、一种主义、一种专政来统治的时候,那么,这样的被统治的社会里所倡导的所谓道德,就很可怕,也很虚伪。
二千多年前,针对儒家对仁义道德的虚假,老子写了这样的几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我之所以说儒家学说中的“仁义道德”是虚假的,就是因为,它总是要求小民如何如何节制自己的行为。而道德的示范与教化,在一个体制还不健全的国家里,完全是在统治者身上的。小民再管好自己,也不如官吏这个“榜样”的示范罢?
民主论坛(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