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台湾从未入中国版图
大陆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关于“施琅攻台”的一节,在台湾引起反响。因为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命施琅攻取台湾,正式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是研究台湾与中国关系的历史焦点之一,为统独之争所关注,自属必然。在一六八三年之前的台湾历史,虽有福建住民的来往,但可资记载之事,仅两条,即一六二二年荷兰人的占领与一六六一年郑成功退据台湾,建立抗清政权。大陆之中央政府从未对台进行过设制、派员、驻军的管治。因此,台湾学者质疑施琅攻台,不能说是康熙“统一”或“收复”台湾,因为以前从未统一过。
康熙雍正直言台自古未属中国
学者引证康熙帝在攻占台湾后,还说“台湾是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台湾乃海岸岛屿,今虽荡平,与闽省版图原无关涉。”甚至继位的雍正帝也谕旨:“台湾地方自古未属中国。”后来(一七八六年)乾隆帝也承认:“台湾地方自康熙年间始隶属版图”。(见二○○二年一月十日中国时报)中国最高统治者如是说,是有权威性的。
因此从历史看,台湾属于中国领土,最多可以推至施琅攻台前二十二年之郑成功打败荷兰人占领台湾,虽然,郑家政权不属清政府,但仍可视为中国明朝政府的余脉伸。施琅攻台成功,设府驻军,成为中国中央政权的隶属地区(知府),无疑是台湾历史上的大事。
据正史所载,康熙攻台,原意不在扩大版图,而是台湾有一个割据一方的反清政权,亦称“东宁国”,必须除掉这个隐患。开始因无能为力,甚至对台湾只是采取“迁界禁海”的封锁政策。后来郑成功死后,台湾郑氏家族发生火并,康熙才开始向台湾政权实行“招抚”,但数次谈判均被郑成功后人拒绝,台方坚持“藩国”待遇,“不剃发,不登岸,照朝鲜例入贡。”康熙被迫一再放宽招抚条件,但台方仍不屈从。
直至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才决定武力攻台。先于一六八○年攻占金门与厦门,一六八二年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爽继位,才十二岁,康熙趁此“主幼国虚”下达了攻取澎湖、台湾的命令。即使皇上有令,朝廷百官中仍有不同意见,反对武力攻台的人不少,认为台湾“海洋险远,断不可取”。
施琅大败郑军于澎湖,台乃归顺
这时,康熙才任命施琅挂帅攻台。施琅是福建晋江人,曾任福建水师提督,后投郑成功抗清,善于海战。康熙查得施琅二子七十三名亲属,在台因叛逆被郑氏全部杀掉,获得信任、并授予“独立专任”的攻台指挥权。
台湾政权听闻施琅统兵攻台,甚为紧张。郑克爽命大将刘国轩率二万兵力,二百战船坚守澎湖,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经过两次激战,施琅终以五船围攻一船的战术,大败郑军。郑军死万余人,五千人投降,毁战船二百余艘,清军亦死伤数百人。
台湾郑氏政权失守澎湖后,军心动摇,终于在施琅军事压力下,接受清廷的招抚条件,同意高级官员剃发,上京居住。翌年,完成“纳土归诚”,康熙帝授郑克爽一等公爵,拨田地房产,对投诚的二千文武官员及四万兵士,均作妥善安置。并下诏为郑成功父子摘“乱臣贼子”之帽。施琅则授予靖海将军,封侯嘉奖。康熙就这样恩威并施地“统一”台湾,瓦解了反清的郑氏政权。把台湾官员与军队一锅端地收编至大陆,康熙谕旨保证对他们“尽行赦免,加恩安插”,“朕不食言”。
清朝廷对台湾弃留的争论
至此,台湾问题已告解决,但清廷文武大臣中仍有一场“台湾弃留”的激烈争论。一派主张“迁其人,弃其地”,认为台湾是“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只留澎湖为屏障即可。甚至原主张收复台湾的大学士李光地也主张将台湾放弃,因为远离大陆,不便管理,不如让给荷兰人,让他们世守纳贡,乃是永逸长安之策。(可见康熙治下还有“言论自由”)。
施琅及福建总督姚启圣却坚决反对放弃台湾,向上呈奏,康熙反复征求意见后,同意“留守台湾”,并当面批评了李光地。乃于一六八四年四月下令在台湾设立新的政权机构,改郑氏东宁府为台湾府,直辖澎湖,下设三县。府县官员由福建总督与巡抚委派,批准汉军旗人蒋毓英为台湾首任知府(官阶在省县之间)。康熙又依施琅建议,在台湾驻兵,台澎总计兵力一万名(台湾八千)。又亲选杨文魁为台湾首
任总兵官。
台湾学者质疑施琅谋台为己名利
以上资料参阅北京军方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名将丛书《康熙》。该书对施琅攻台所述较详,而周一良主编的《清朝简史》,对康熙攻台只有四行字的叙述。大陆研究施琅最热是一九九六年台湾总统大选之后,该年中共对台文攻武吓达到高潮,泉州厦门相继成立施琅研究会,福建各地建纪念馆,施琅与国家统一研讨会则无一年无之,规模之大动辄数百人。施琅被捧到超过郑成功民族英雄的高度。近期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施琅描写,比之上述学术活动则要轻率许多,史实错误接二连三。
台湾学者赖福顺指出,施琅攻占台湾之后,还两次向康熙上奏曰:“台湾一地原属海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臣窃见此地自天地开辟以来,未入版图。”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之说全无根据。而施琅谋台另有所图,实为自己谋名利。赖教授指施琅在台湾搜括田地、港口收费所累财富,已是台湾史上最大的贪污案,其不法侵占长达二百年。四百年来台湾人对施琅的愤懑,是大陆人完全不知道的,台湾人尊崇郑成功是“开台圣王”,神主牌所在多有,施琅则只在澎湖一祠堂受到祭祀。
总之,这段历史清楚表明,台湾是在康熙年间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迄今不过三百二十年,由于中国传统的大陆锁国概念,攻台之战不同于征服三藩、噶尔丹、西藏及抗击沙俄,既非守土安疆,亦非扩张领土,如果没有郑成功政权的抗清复明活动,清廷未必有“统一”意愿。而早施琅攻台二十年之郑成功击败荷兰占领台湾,也只是为了建立一个反清基地。迄今亦仅三百四十年。
一八九五年马关条约,清廷将台湾割让日本以来,台湾与中国大陆分裂分治又超过了一百年,今日台湾问题的解决,乞灵于康熙施琅的攻台成功,大加渲染,恐怕并非善策,因为今天时空条件已经大大不同于康熙时代。
开放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