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当然就是筷子,在汉朝是它另有别称叫做“挟”或“挟提”。至今广东梅县地区的客家人,仍沿用古代称呼,将筷于叫“箸”、“箸挟”,并将插筷子的竹篓叫“箸篓”客家人是自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血统较为正宗的汉族人,他们所保持的原汁原味古汉语辞汇是最多的。
“箸”何时被称筷子的?有此一说,善于驾舟的吴人讳忌“箸”和“住”同音,他们最伯行船搁浅,故此将“住一称为“快”,如此便风正一帆悬,轻舟已过万重山了。我想此说有些道理,因为船家的避忌特多,如广东的“蛋家一(水上人家),吃鱼从来不翻个,如何扒吃鱼脊骨肋骨以下的部份呢?这可是一门功夫,你得慢慢儿练,吃得别扭一点,总比“翻船”好得多吧?
前人有一首《竹箸诗》:“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古人之箸,多是竹木型,当然也有铜箸、铁箸、金箸、银箸、象牙箸和玉制犀头箸等等。其实悠悠千年过去,筷子的形状、格局、种类并无太大变化。
筷子“形简意赅”,兼有挑、拨、夹、拌、扒等多种功能,中国人君临国际乒坛,多次囊括全部金牌,西人曾谓这是筷子练就的童子功。然而,筷子比起刀叉派和手抓派,毕竟有一弱项,那就是它对付松散的米饭颗粒有点费力,好在祭出“扒功”,尚可聊补缺失:然而一旦对付滚圆而滑溜的佳肴,筷子就左支右绌了,譬如蘑菇、汤丸和鸽子蛋之类。《红楼梦》里刘姥姥在贾母家宴上挟吃鸽子蛋,“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滚在地上”。凤姐告知:值一两银子一个呢。刘姥姥惊叹:“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也就没了。一这实非她的手上功夫不济,原系筷子之先天罩门也。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国宴上露怯,有失中华上国的脸面,都是筷子惹的祸。毛宴请赫鲁晓夫,邓宴请戴卓尔夫人,都被盘碟里的圆形物体所累,重蹈刘姥姥的覆辙。邓公倒也没让佳肴滋溜到地毯上,却不幸掉到了更糟糕的所在,他运箸时一不留神使岔了劲,让圆形物体(大概是明虾球吧)滑出双筷,以自由落体的势能,砸在调料碟里,于是虾球与姜葱齐飞,酱油共芥末一色,不但桌布溅得斑斑点点,连邻座戴卓尔夫人的酥胸也成了被殃及的池鱼。戴氏悻悻之余亦不免油然生出幸灾乐祸之感,日前她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摔了一跤,有失国体,如今一报还一报,总算扯平了。惜乎这实属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邓公失落的仅是一团虾球,戴氏丢掉的却是整个香港。这筷子之过,真是歪打正着!
纵观吾国历史,筷子与政治的纠葛颇深。早在楚汉相争时,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个“强汉弱楚”的主意,建议分封被秦所灭的六国王族遗裔,使之拥戴汉王,孤立楚王。刘邦抚掌称善。谁知张良得知,惊呼:如此汉王将死无葬身之地!他拿超桌上的筷子比划,说:一旦封王,原来为你效力的六国将士就会各归其主,而以楚王势力之盛,他们说不定又都听命于项羽,这一来,还叫什么强汉弱楚?简直就是自废武功!刘邦一听吓得把刚吃下去的饭都呕吐出来了。这就是“借箸”典故的由来。
说到筷子与政治,还有几个故事。其一,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来一嗓子:‘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便吓得刘备猛一哆嗦,筷子都拿不住了,稀里哗啦地跌落地上。刘备既是英雄,应不至于胆小如斯,究其因还是自家正在暗地里使坏,和董承密谋举事,怕被曹公观破,只好借雷声和失箸而遁席。其二,是“借箸表直”的典故。唐明皇赐给宰相宋京一双金筷子,宋不解其意。李隆基说,这不是赐你金玉,而是表彰你办事如筷子般刚正耿直。其三,是卢文纪拜相。五代时期的后唐,皇帝要封相,却拿不定主意,便将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纸条上,置于瓶中,用筷子去挟。结果卢某雀屏中选。这大概是藏人活佛转世“金瓶掣签”的源头吧,因为藏传佛教那个仪式,是清朝皇帝传授给他们的。
到了现代中国,筷子和政治依然撇不清楚关系。毛泽东对美食兴趣一般,但这并不妨碍他在饭桌上“借箸”运筹,他和蒋介石、史大林、赫鲁晓夫的几个著名饭局,都是运转乾坤的辉煌战例。及至尼克松到访,老毛“街能饭否”?似乎是一饭三遗矢了,于是只好指派周恩来去施展筷上绝活,周果然不辱使命。因为周的“借箸”功夫,亦为顶尖高手。犹记毛泽东宴请赫鲁晓夫,同桌有周恩来、林彪等人,有记录影片为证,在老毛给赫氏挟菜并阔谈世界革命之际,周恩来却殷勤体贴地给林彪挟菜。林那时算哪棵葱?然而周已洞烛其运程,在林晦暗的脸上,周读出了他印堂发亮的腾飞轨迹,怎能不借箸以表寸心?果然,其后林彪大富大贵,周的恭顺一直诚惶诚恐地维持到“九ܧ一三”当日,他亲自下令封锁拦截林彪的座机为止。这林林总总的“筷子政治”,委实深不可测!
考中国的筷子,固然有金箸、银箸、铜箸、铁箸、玉箸和象牙箸(《红楼梦》里王熙凤给刘姥姥用的筷子就是四楞象牙镶金箸),但使用最广的还是竹木筷子。在“忙时吃干,闲时喝稀”的漫长年月,筷子也有闲季忙季,闲季里的功用难免锐减。不过如今“小康”日近,筷子的劳碌度渐增,油水似乎也多了起来。在中国,人一阔面就变的心态,看来确系祖传的。目下国人出入食肆或以饭盒打发,多爱用一次性的卫生筷子。这倒也不能怨中国人浪费资源,因为东瀛的日本人更是如此。所不同者,日人饱啖之余,抛弃的筷于都不是他们国土上生长出来的竹木,而是一概进口,其中近百分之七十都是从中国廉价进口。若然加上十三亿中国人的庞大消耗量,那简直就是蝗虫蔽野,再做几多“退耕还林”的善事,又如何抵挡得住蝗灾一般的大嚼?
摘自争鸣(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深不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