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云南一位职业潜水员意外发现了这个沉寂于水底的秘密并于去年被媒体披露之后,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迹的一系列谜团立即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也给抚仙湖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今年5月,中国唯一一支水下考古队和考古专家、历史学家、古建筑专家、声学专家、地学专家以及新闻记者齐聚抚仙湖畔,目的就是要揭开这个千古之谜。这也是中国首次对湖泊水下古建筑遗迹进行考古发掘。
抚仙湖位于云南昆明以南50余公里的澄江县境内,水面面积212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57米,是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风景优美,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并不知道在其烟波浩淼的水面之下,却隐藏着云南少见的大规模古建筑遗迹,淤泥和青苔覆盖着的一块块规整的巨石静静地卧于数十米深的水底,一段从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也就随着这些巨石尘封在了抚仙湖平静的水面之下。
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之谜
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到底是什么,学术界曾产生“水坝说”、“码头说”、“路面说”、“祭祀场所说”、“村落遗址说”、“俞元古城说”等,众说纷纭。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云南考古界权威张增祺先生认为,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根据4月的初步考察及取样,可以肯定两点,一是水下古建筑群是人力为之而非自然形成;第二,这么大的石头古建筑,当初一定是建在陆地上,湮没于水中的原因是由于后来水面上升或突发事件,如地震等导致地面下陷。
张增祺研究员进一步分析说,水下发掘出的石块样品一面打磨得非常光滑,挨地的一面比较粗糙,两块石头进行对拼时,发现使用了粘接材料,经鉴定是含碳酸钙的石灰石,但没有烧过。同时还发现石头与石头缝隙间的填充物既有小碎石, 也有被人去掉尾尖,食用后的螺壳。这些螺壳的年代已经送检,结果还没有出来。根据有关考察资料,水下古建筑群的范围已确定在2万平方米左右,从13米深处直到接近80米深处。根据上述这些考察结果,专家否定了“水坝说”、“码头说”、“路面说”、“祭祀场所说”、“村落遗址说”的可能。
对于“俞元古城”的说法,张增祺先生认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在澄江有记载的三个古城中,两个有确切地点,只有建于西汉末期、东汉早期的俞元城到公元6世纪以后再没有任何记载。而1000年之内的云南所有遗迹史料记载得都非常详细,因此,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应是1000年以上的人类遗迹。
对于建成年代及淹没时间,可以根据鉴定结果及建筑工艺与相关物体确定其年代。水中的古建筑群到底是消失了1400多年的俞元古城还是其他的不为人们所知的另一个人类文明遗址目前仍是一个谜。
水下神秘古建筑群
从1992年2月开始,耿卫利用周末时间按自己的计划在抚仙湖潜水探险。1992年五一放假期间,他在名为“磨刀石”的地方下水,潜游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是在沿着一个不断上升的斜面前进,不是越潜越深而是越潜越接近水面,他感到非常奇怪,浮出水面一看,自己潜水线路没有错误,离岸边也非常远。再次潜入水底,发现斜面是由打磨得很平整的石板一块一块拼接成的,塌陷的石头也非常规整,扒开淤泥和青苔后,耿卫看到了清晰的打磨的棱角。“这一定是人工的。”耿卫当即判断,“会不会是传说中消失的古城呢?”
从1996年开始,耿卫继续在其发现水下巨石的抚仙湖水域下潜40多次,为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不懈地寻求着答案。寻找中,他在巨石堆中发现了一块较大的陶片,拿给有关专家看后,专家很感兴趣,鼓励他把水下的情况拍摄下来进一步研究。
由此,耿卫一发不可收拾。没有资金购买昂贵的水下摄影、摄像设备,他就借来朋友的家用录像机,自己设计制作了密封罩,经过多次失败,他终于成功地将众多水下巨石景观记录在了胶片上──有被整齐地沿对角线“锯”开的三角怪石,两半拼起来后竟然是一个石槽;最大的一块陡立的表面平整的整块巨石竟然有3米多高、2米多宽,旁边的1米见方的小石板一块一块累积起来,构成一堵石头墙 每接近一次这片神秘的水下奇观,耿卫内心的好奇就增加一分,但有一次见闻却让一向胆大的耿卫“从脊梁沟往外冒冷气”。
那次,耿卫在水下30多米深处潜过一个长长的斜坡,翻过之后,在另一边却发现了极其规整的五级台阶,台阶非常宽,最下面一级有9米多长,越向上越短,最高的台阶已坍塌,距水面9米,每级台阶很高,人无法上去,但每级高台阶中间都有相互错开的1米多宽的多级小台阶,形状极像“金字塔”。联想到埃及“金字塔”,耿卫担心自己是不是触犯了什么神物。
耿卫的发现立即引起考古专家和媒体的注意,去年“抚仙湖底发现神秘古建筑群遗迹”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后,为破解这段千古之谜,平静的抚仙湖无法再平静下去了。
- 关键字搜索:
- 破解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