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標誌位於洛杉磯格裡菲斯公園的李山上,是世界聞名的地標,也是娛樂產業的象徵。(圖片來源: Kirby Lee/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8日訊】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的浪潮正加速改寫人類文化的疆界。九月底,一位名為「蒂莉.諾伍德」(Tilly Norwood)的AI生成女演員正式登場,引爆好萊塢與演員工會(SAG-AFTRA,美國演員工會-美國電視與廣播藝人聯盟)之間的激烈衝突。工會在聲明中強調:「蒂莉.諾伍德不是演員,而是電腦程式生成的角色,其訓練資料來自無數專業表演者的作品,卻未經許可、亦未獲報酬。」
這並非單一事件,自2023年起,AI議題即已成為好萊塢與工會協商談判的主戰場之一。演員工會主席法蘭.卓雪(Fran Drescher)曾公開警告:「如果我們現在不挺身而出,我們都將陷入被機器取代的危險之中」。如今,這句話幾乎成了預言。AI不僅能生成對白與劇本,更能以掃瞄技術重制演員的臉孔與聲音。只要花一天的酬勞掃瞄臨時/群眾演員,製片方即能永久保有其數位分身,未來無限重複使用——不需同意、沒有補償。
這是一種全新的剝削形式。演員的身體成為資料庫的素材,表演被轉化為無限可複製的演算法,文化勞動被抽離了人格與尊嚴。未來觀眾看到的影視角色的臉孔與聲音,也許早已不屬於任何真實的人。
AI威脅的不只是飯碗,還有創作倫理
美國演員工會的抗議並非單純為了保護工作權。更深層的焦慮來自創作倫理的崩解。工會近日的公開聲明指出,AI生成角色「沒有生命經驗、沒有情感」,觀眾對這類虛擬內容往往無法產生共鳴。這不僅是技術問題,而是「何謂人」的根本提問。
藝術創作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源自身體經驗與情感記憶的真實轉譯。當AI以巨量數據模仿人類表演,實際上是一種「數據/資料殖民主義」(data colonialism):人類的聲音、臉部表情、語氣與肢體動作被轉化為模型的訓練資源,而創作者卻被排除於價值鏈之外。AI生成的內容,也許完美、快速、便宜,卻失去了生命或「靈光」。
這種無人授權的創作方式,已侵蝕文化產業的倫理根基。人類表演者的「靈魂」被拆解為資料片段,供機器重組、演算與商業化。這將是技術進步背後的倫理代價。
當科技遇上資本:文化產業的雙重剝削
與好萊塢演員對AI的警惕相對照的是,音樂產業似乎正走向另一條道路。《金融時報》報導,環球音樂集團與華納音樂集團正在與AI公司洽談授權合約,允許以付費方式使用旗下歌曲訓練生成模型。這種授權制度表面上是對AI使用的規範化,實則反映著文化權力的不平等:只有大型集團能與AI談條件,獨立音樂人與自由表演者則仍被排除在外。
AI與資本的結合,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寡頭主義。演算法的控制權集中在少數科技公司與媒體集團手中,而文化勞動者被降格為(訓練)資料供應者。當AI技術被用來壓縮人力成本、取代創作過程、標準化情感表達方式時,整個影視藝術生態將會逐步被推向去人化的新境界。
若然,此一發展趨勢不僅威脅演員,也將挑戰我們對文化產業的基本想像。若AI能生成劇本、模擬聲音、還原表演,未來的創作將如何區分真實與虛構?而人類在文化生產中的角色,又該如何重新界定?
演員工會的反擊:捍衛創造的主體性
因此,美國演員工會的聲明其實是一場文化主權的宣言。美國演員工會主張的「創造力應以人為核心」(creativity should remain human-centered),不只是勞動權益訴求,更是對人文價值的捍衛,因為演員要求的不只是合理報酬,而是捍衛人類表演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
然而,維吉尼亞大學教授安東尼.帕隆巴(Anthony Palomba)坦率地指出,AI的使用已無法被禁止,現實的應對方式只能是爭取建立合理規範與補償制度。換句話說,戰場已不在「是否允許AI」,而在「誰來定義AI創作的界線」。這正是文化治理的核心問題:創作的主體,是人,還是演算法?
AI的快速進展,也讓法律與契約制度難以追趕。正如多位影視學者曾經表述的觀點所示,AI並非只是工具,而是一種「文化權力重構」的技術,它改寫了創作、所有權與表演的關係。當AI能讓「死而復生的演員重返銀幕」,或生成「永不老去的虛擬偶像」,我們所面對的,其實是倫理的邊界被打破、真實的價值被稀釋的時代。
AI治理必須有人文底線
這場來自好萊塢的靈魂之戰,其實也是全球文化治理的預演。臺灣若要發展AI創意產業,勢必要在法制與倫理之間找到平衡。從現階段來看,臺灣尚未建立針對AI生成內容的表演權、肖像權與聲音權保護機制,演藝工作者的資料授權仍缺乏明確規範。若不及早介入,未來類似的「數位複製」與「未經同意使用」問題,必將在本地文化場域中重演。
AI不是洪水猛獸,但必須被置於人文框架內。政府在推動AI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同時,也應建立文化倫理審議制度,讓科技的應用有邊界、有規範、有責任。這不只是為了保護演員、編劇或音樂人,更是為了維護人類創造力本身的尊嚴。
公共文化支持,AI時代的人性防線
AI技術的快速滲透,使得「公共支持人類創作」成為民主社會文化政策的必要底線。臺灣的公共媒體與文化預算,不應只聚焦於內容產制的效率,而應強化對人本創作的長期支持機制——包括劇場、影視、音樂與文學等領域。只有當藝術家能在制度上獲得基本保障,社會才能抵抗「演算法美學」全面取代人類創造力的趨勢。
好萊塢的抗爭提醒我們:技術創新的極限,不該是人性的終點。創造力的本質在於共感、記憶與情感的交流。唯有堅持以人為中心的創作倫理與公共支持,AI時代的文化創作才不會失去它的靈魂。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