癖與疵的溫柔 人的「侘寂」之美(圖)
癖與疵,人的一道紋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每個人活在世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小毛病」和「怪癖」。旁人或笑其不夠完美,我卻覺得,那恰是一個人最生動鮮活的地方。就像一幅名畫,總有一筆顏色不那麼勻稱,又如無價的珠寶,再圓潤的珍珠也少不了細微的瑕疵,那些微小的、不完美的細節才讓人感到真實。相反,打眼一看過於完美的東西反倒讓人生疑。
明末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寫道:「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寫這句話時,他已是兩鬢染霜的老者,大明已亡,江山異主。昔日的風流才子坐在昏燈前回望舊夢,寫雪夜茶煙、寫燈市戲臺。在對世事無常的感慨中,他將臘月中臨水看梅的那點孤寂,也寫得溫柔妥帖。「人無癖不可與交」成了一句流傳千年的話。這是張岱對摯友祁止祥的讚歎。張岱本人也和祁止祥一樣,愛書畫、愛蹴鞠、愛鼓鈸,在張岱看來,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癖好,讓人活出了真性情。不難理解張岱在晚年的落魄中始終懷念老時光。人在經歷大起大落之後,驚覺某些小嗜好,能讓人在冷寂的歲月裡,品味到一絲人世的溫存;一些悠悠歲月中的情趣和愛好,竟成了自己精神世界的支撐。其實,張岱的感慨,並非孤例。朱熹日日講經說法,卻獨嗜一壺茶,說茶中有禪機;蘇軾才高八斗,偏愛市井的東坡肉,醉後落筆如有神助;連孔夫子也不避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琴瑟在御,樂而忘憂。」(《論語‧鄉黨篇》)癖好能讓人在「轟轟烈烈」的功名利祿之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和意義。
本文为荣誉会员专刊内容,请加入荣誉会员后继续阅读。荣誉会员每年将享受24期的《williamhill官网 会员专刊》。图文并茂,设计精美,至尊专享。
请点击此处免费预览一期半月刊。
如果您已是荣誉会员,请登陆后,刷新本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