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費用比其他任何國家都高的原因(圖)
2023年12月14日,美國總統喬·拜登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國家衛生研究院談論降低處方藥成本。(圖片來源:BRENDAN SMIALOWSKI/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2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美國的醫療支出遠遠高於全球其他國家,但在發達國家中預期壽命卻最低。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醫療體系的特殊之處。例如,美國更傾向於獎勵醫生進行醫療程序,而非保持患者健康;對患者隱瞞醫療成本;還將大量資金花在與改善患者健康無關的事務上。
據《今日美國》報導,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大衛.卡特勒(David Cutler)說:「我們用於管理成本的支出,甚至超過了治療心臟病和癌症的開銷。這簡直是一個荒謬的數字。」
醫療費用的不斷上漲幾乎影響到每一個人。在過去的20年間,工作年齡美國人用於醫療保險的支出,通過工資扣除支付的部分,增長速度幾乎是工資漲幅的三倍。醫療費用已經成為個人破產的主要原因。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數據顯示,2022年,醫療賬單佔消費者信用記錄中所有債務的一半以上。
本月早些時候,聯合健康保險公司(UnitedHealthcare)首席執行官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遭遇刺殺,引發了公眾對高醫療成本和低療效的廣泛憤怒。這種不滿主要指向了醫療保險行業。
馬薩諸塞州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表示,儘管暴力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公眾的憤怒應該成為醫療行業的警示。她在接受《赫芬頓郵報》採訪時表示,很多人感到「被保險公司的惡劣行為欺騙、敲詐和威脅」,這引發了「本能的反應」。
不過,衛生經濟學家認為,整個醫療體系,而不僅僅是保險公司,都應對失控的醫療成本承擔責任。
萊斯大學經濟學家維維安.何(Vivian Ho)指出,2022年,醫療保險公司的利潤為250億美元,而醫院的利潤則高達900億美元。她認為,公眾對高昂醫療費用的憤怒早已顯而易見。她還補充說:「我很高興看到人們對保險公司表達不滿,但他們也應該對醫院表示同樣的憤怒,尤其是許多醫院名義上是非營利性的。」
以下是美國醫療費用居高不下但效果卻未改善的七大原因:
原因一:缺乏價格限制
美國醫院中專科醫生的數量遠超其他國家。哈佛醫學院醫療政策教授邁克爾.切爾紐(Michael Chernew)表示,大都市地區醫院提供的24/7全天候專科護理大幅推高了成本。此外,美國醫院通常為每間病房配備1至2名患者,而其他國家醫院則常見開放式病房,這進一步增加了開支。
根據2022年數據,美國醫療支出的4.5萬億美元中,醫院佔比30%,醫生服務佔比20%,處方藥為9%,而管理費用(包括私人保險及政府計畫)佔7%。
儘管大多數美國醫院為非營利機構,並享受稅收減免,但許多研究表明,它們在慈善護理及社區服務上的貢獻並未達到預期。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2021年,這些醫院免繳了374億美元的稅款,但其慈善醫療費用僅為152億美元。
切爾紐提出,為抑制失控的醫療成本,應為佔據醫療市場主導地位的大型醫院設立價格上限。
原因二:按服務收費,而非按結果支付
醫生和醫院的收入依賴於他們開具的檢查和治療數量,而非患者的康復程度。批評者認為,這種模式獎勵了數量而非質量,導致無論患者是否康復,醫療服務提供者都能從更多檢查或治療中獲利。
雖然聯邦資助的「基於價值的醫療」(value-based care)項目試圖改變這種局面,但進展緩慢。過去十年間,推出的50種模式中,僅有6種節約了成本,其中2種提高了醫療質量。
原因三:專科醫生收入高
專科醫生(如心臟病專家或腫瘤科醫生)的收入顯著高於初級保健醫生。這種收入差距鼓勵更多醫生選擇專科,而忽視了預防疾病的初級保健領域。
如果初級保健醫生的報酬得到提升,不僅能鼓勵預防保健,還能降低對昂貴專科服務的需求。
原因四:行政管理費用過高
哈佛大學的卡特勒估計,美國高達25%的醫療支出用於行政管理。這包括保險公司要求醫生在執行程序前獲得授權,以及使用不必要的「分步療法」。
儘管醫療記錄已數字化,但系統之間缺乏兼容性仍導致大量重複任務和溝通障礙。
原因五:醫療定價不透明
患者通常在接受治療前無法得知其費用。MRI的價格可能從300美元到3000美元不等,結腸鏡檢查的費用也可能從1000美元漲至1萬美元。
儘管已有聯邦法規要求醫院披露價格,但只有不到21%的醫院完全遵守相關規則。
原因六:處方藥費用高昂
美國的處方藥費用是其他發達國家的2.5倍以上。一些救命藥物(如癌症藥物)的年均價格高達19.6萬美元。即便是減肥藥,如Ozempic和Wegovy,美國的售價也遠高於加拿大、德國等國家。
原因七:私募股權推高成本
私募股權投資者通過並購醫院和診所追求利潤,這種趨勢引發了更多監管機構的關注。以Steward Health Care的破產為例,該連鎖醫院被一傢俬募公司收購後,出現員工短缺和大規模裁員,最終導致破產。
近年來,私募基金對專科診所的收購也被指抬高了患者成本。聯邦貿易委員會已對多起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的交易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