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延遲退休新政和養老金危機的真相。(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養老金雙軌制並軌十週年,養老危機步步逼近,現在和未來的中國民眾都在為中共政府的養老金雙軌制買單。9月13日,延遲退休新政發布,那麼咱們就來看看延遲退休新政和養老金的真相。
延遲退休新政目的:多交五年養老金 最多將少領取八年
咱們先看看9月13日發布的延遲退休新政的主要內容:同步啟動延遲男、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用十五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六十週歲延遲至六十三週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五十週歲、五十五週歲分別延遲至五十五週歲、五十八週歲。
在政策具體實施方面:
1、從2025年1月1日起,男職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齡為五十五週歲的女職工,法定退休年齡每四個月延遲一個月,分別逐步延遲至六十三週歲和五十八週歲;原法定退休年齡為五十週歲的女職工,法定退休年齡每二個月延遲一個月,逐步延遲至五十五週歲。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2、從2030年1月1日起,將職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由十五年逐步提高至二十年,每年提高六個月。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不滿最低繳費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通過延長繳費或者一次性繳費的辦法達到最低繳費年限,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3、職工達到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可以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提前時間最長不超過三年,且退休年齡不得低於女職工五十週歲、五十五週歲及男職工六十週歲的原法定退休年齡。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所在單位與職工協商一致的,可以彈性延遲退休,延遲時間最長不超過三年。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在養老金髮放方面,基礎養老金計發比例與個人累計繳費年限掛鉤,基礎養老金計發基數與個人實際繳費掛鉤,個人賬戶養老金根據個人退休年齡、個人賬戶儲存額等因素確定。
從上面的政策內容可以看到,當延遲退休政策實施完畢之後,1、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由十五年逐步提高至二十年,即民眾要多繳納五年的養老金;2、原來五十五週歲就可以領取養老金,之後要六十三週歲才可以領取養老金,將少領取八年養老金(退休男職工)。
這就意味著中共政府在用時間換空間,延緩養老金危機的爆發。
養老金危機爆發還有多遠?
根據目前的規定,中國養老金的計算公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其中,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是根據由統計部門公布上一年度當地在崗職工的平均月工資水平納入計算。
本人平均繳費指數是個人歷年實際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一般來說,個人平均繳費指數的下限為0.6(即工資低於社會平均工資的60%時,按60%作為繳費基數),上限為3。
繳費年限反映的是退休人員的繳費歷史。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
其中,個人賬戶儲存額是指個人在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中累積的儲存額,包括個人繳費部分和利息等。
計發月數是根據退休年齡和當時的人口平均壽命來確定的,用於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的發放週期。目前,常見的計發月數有50歲退休為195個月、55歲退休為170個月、60歲退休為139個月等。
50歲退休為195個月、55歲退休為170個月、60歲退休為139個月,對應的是66.25歲、69.16歲和71.58歲,個人賬戶裡的資金就會發放完。
實際上,個人賬戶養老金的發放是終身的,只要領取人仍然生存,就可以繼續領取。當個人賬戶中的資金全部發放完畢後,如果領取人仍然健在,那麼領取人的養老金將完全由統籌賬戶(即國家財政支持的部分)來支付。
也就是說,個人賬戶的養老金在達到一定的計發月數後(如60歲退休對應139個月,即大約11.5年或71.5歲時),如果個人賬戶中的資金已經全部發放完畢,那麼後續的養老金將會由統籌賬戶來支付。可是,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提高到目前的78.6歲,政府財政要負擔更多年限的養老金了。
於是,中南海裡的那些吃著特供食品、享受特殊醫療、不擔心車貸和房貸的決策者們,一拍腦袋:「嗨,讓百姓們多交養老金,晚領取、少領取養老金就行了!」
9月初,中國民政部官網發布了《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披露,截至2023年底,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佔總人口的21.1%,其中65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萬人,佔總人口的15.4%。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中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佔比現已超過20%。按照國際上的一般劃分,繼2000年中國以7%的老齡化率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從此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據官方預測,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將突破4億,佔比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2024年2月1日舉行的2023年全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財政部資產管理司司長侯俊明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已接近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而中國60歲以上人口29697萬人(2.9697億),假設其中有1.5億人是城鎮戶藉以及平均每月2000元養老金。在靜態支出的情況下,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也支撐不到20個月,何況體制內大多數退休人員的每月養老金都在一萬元左右。並且,從2022年開始,每年新增至少2000萬退休人口,而繳納社保的人數卻不斷下降,養老金已經捉襟見肘。
上面是靜態支出的假設,再看動態支出估算。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協同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於2019年4月10日在上海舉行了《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發布式暨養老保險降費形勢研討會。如果不考慮財政補助,養老金當期結余在2019年就已經是負值,而且下降速度很快。報告稱,2035年有耗盡累計結余的可能性。
2035年看似遙遠,其實不然。即使年紀最大的80後(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到2035年時還依然沒超過退休年齡。
報告是在2019年發布的,緊接著在房地產危機爆發、新冠疫情和中國經濟下滑等等負面因素之下,養老金耗盡累計結余的時間點很可能提前。
也就是說,基於靜態支出的假設和動態支出估算,中國養老金危機在2年-10年之內就會爆發。
現在和未來的人在為中共的養老金雙軌制買單
中國老百姓對養老金雙軌制體系應該相當熟悉,這一制度長期以來受到了廣泛的爭議。現在臨近2024年9月30日這個時間節點,屆時,歷經10年的雙軌制並軌過渡期結束。目前,體制內外的養老金髮放還未統一。
在中國計畫經濟時期,中共政府實行了「單位包辦」的養老制度,即由各單位(國有企業、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為職工提供養老保障。這導致了不同單位之間的養老待遇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待遇普遍較高。
「文化大革命」導致中國經濟瀕臨崩潰,中共政府被迫「改革開放」。
隨著「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單位,特別是民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不再由「單位包辦」,而是逐漸納入社會統籌的養老保險體系。然而,由於基礎不同,這一制度改革並未能徹底消除體制內外養老金待遇的差異。
機關事業單位通常會根據職工的職級、工齡、崗位等因素確定養老金的高低,且往往接近其在職時的工資水平。
而普通企業職工的養老金水平取決於個人繳費年限、繳費基數以及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這種計算方式往往導致企業職工的養老金水平顯著低於機關事業單位職工。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體制內單位的養老金政策更加優惠,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還會對退休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給予額外的補貼。而企業職工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職工,往往因為企業經營狀況等原因,養老金繳費水平較低,導致退休後的待遇較差。養老金水平可能只達到體制內人員的一半甚至更低。
此外,體制內職工的養老金通常還享有更為完善的醫療保險、住房補貼等福利,這進一步加劇了體制內外養老金待遇的差距。
養老金雙軌制加劇了社會不公平,特別是在收入分配方面更為明顯。並且,也導致許多年輕人更傾向於追求進入機關事業單位或公務員隊伍。
養老金雙軌制這個問題不僅反映了制度設計上的不平衡,也對經濟和財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體制內養老金的高福利待遇對政府財政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尤其在老齡化加劇的情況下,退休人員數量增加,養老金支出迅速上升。這種財政負擔一方面可能導致政府減少其他公共支出,影響社會整體福利;另一方面,如果政府選擇通過增加稅收或發債來填補養老金缺口,則可能進一步削弱中國經濟活力,增加政府債務負擔。
養老金雙軌制導致的不公平不僅影響消費和儲蓄的分布,也影響社會的整體消費水平。體制內退休人員的較高養老金待遇有助於提高消費能力,但體制外人員的低養老金水平則抑制了消費增長,從而影響整體經濟的內需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