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0年的養老金雙軌制並軌過渡期結束。(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中國老百姓對養老金雙軌制體系應當相當熟悉,這一制度長期以來受到了廣泛的爭議。現在臨近2024年9月30日這個時間節點,屆時,歷經10年的雙軌制並軌過渡期結束。目前體制內外的養老金髮放還未統一,而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大規模的嬰兒潮帶來了現在的退休潮,養老危機已經爆發。
養老金雙軌制的核心問題在於,儘管同樣是退休人員,卻在執行兩套不同的退休政策,導致普通企業職工在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數額明顯低於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
體制內外養老金統一難
在2014年10月,中國國務院發布文件,正式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聲稱改革目的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
政策為了避免並軌對體制內的工作人員退休待遇帶來明顯衝擊,將體制內的工作人員分為三類。改革之前(2014年10月)退休的「老人」,完全不受影響,待遇照舊;改革之後(2014年10月)參加工作的「新人」,完全按照新辦法執行,需要自己為養老金賬戶繳費。
比較複雜的情況是「中人」,也就是改革前(2014年10月)參加工作,改革後陸續退休的工作人員。對這部分「中人」的退休金,當時制定了一個「保低限高」的政策,也就是按照新老退休方法作對比,如果新辦法計算的養老金待遇更低,那就按照老辦法發放,確保養老金待遇不下降;如果新辦法計算的養老金待遇更高,超出的部分每年按照一定比例發放,比如第一年發放10%,第二年發放20%,到2024年發放100%。以此來看,當時的改革對於「中人」而言,其實並沒有讓這部分體制內人員的退休待遇下降,反而會讓更多人退休待遇提升。
今年8月12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關於統一體制內外養老金的可能性,預估可能在5年之後會實現,解決這個問題的進程與當前社會的經濟資源和能力密切相關。
他還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少子化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負增長,勞動適齡人口逐漸減少,因此,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延遲退休成為了不可避免的選擇。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隨著中國經濟不斷下滑、財政收入減少,統一體制內外養老金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養老金雙軌制對經濟和財政影響深遠
在中國計畫經濟時期,中共政府實行了「單位包辦」的養老制度,即由各單位(國有企業、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為職工提供養老保障。這導致了不同單位之間的養老待遇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待遇普遍較高。
「文化大革命」導致中國經濟瀕臨崩潰,中共政府被迫「改革開放」。
隨著「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單位,特別是民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不再由「單位包辦」,而是逐漸納入社會統籌的養老保險體系。然而,由於基礎不同,這一制度改革並未能徹底消除體制內外養老金待遇的差異。
機關事業單位通常會根據職工的職級、工齡、崗位等因素確定養老金的高低,且往往接近其在職時的工資水平。
而普通企業職工的養老金水平取決於個人繳費年限、繳費基數以及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這種計算方式往往導致企業職工的養老金水平顯著低於機關事業單位職工。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體制內單位的養老金政策更加優惠,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還會對退休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給予額外的補貼。而企業職工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職工,往往因為企業經營狀況等原因,養老金繳費水平較低,導致退休後的待遇較差。養老金水平可能只達到體制內人員的一半甚至更低。
此外,體制內職工的養老金通常還享有更為完善的醫療保險、住房補貼等福利,這進一步加劇了體制內外養老金待遇的差距。
養老金雙軌制加劇了社會不公平,特別是在收入分配方面更為明顯。並且,也導致許多年輕人更傾向於追求進入機關事業單位或公務員隊伍。
養老金雙軌制這個問題不僅反映了制度設計上的不平衡,也對經濟和財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體制內養老金的高福利待遇對政府財政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尤其在老齡化加劇的情況下,退休人員數量增加,養老金支出迅速上升。這種財政負擔一方面可能導致政府減少其他公共支出,影響社會整體福利;另一方面,如果政府選擇通過增加稅收或發債來填補養老金缺口,則可能進一步削弱中國經濟活力,增加政府債務負擔。
養老金雙軌制導致的不公平不僅影響消費和儲蓄的分布,也影響社會的整體消費水平。體制內退休人員的較高養老金待遇有助於提高消費能力,但體制外人員的低養老金水平則抑制了消費增長,從而影響整體經濟的內需增長。
嬰兒潮與退休潮 危機爆發
1949年之後,中國先後出現過3次嬰兒潮。
第一次嬰兒潮出現在1949年後不久,為全球二戰後嬰兒潮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中共實行鼓勵生育政策,人口增長率將近300%。1953年,中國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人口總計5.4167億人。
1958年春,一些地方進行了超社界、鄉界甚至縣界的生產協作。中共黨魁毛澤東3月在成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對此表示讚賞。1958年4月15日,毛澤東在《介紹一個合作社》一文中提出「人多力量大」的觀點:「人多議論多,熱氣高,幹勁大。」
由於農業集體化和大躍進運動導致全國性大飢荒,死亡人數眾多,196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數。
第二次嬰兒潮出現在1962年後,高峰在1963年,那一年人口出生率又一次躍升至37‰以上,1963年出生人口達到2934萬的頂峰,此後出生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狀態持續到了1975年。10年全國共出生2.5億人。是中國歷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對後來經濟影響最大的主力嬰兒潮。
第三次嬰兒潮出現在1986年至1991年,是因為第二次嬰兒潮出生的人們開始成家立業,進入生育年齡而產生,這也稱作回聲嬰兒潮。其中1990年是這6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於計畫生育政策,此次嬰兒潮出生人口總量雖不及第二次嬰兒潮,但也有1.3億人。
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今年2月1日舉行的2023年全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財政部資產管理司司長侯俊明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已接近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鑑(2023)》,中國60歲以上人口2.8億,假設其中有1.5億人是城鎮戶藉以及平均每月2000元養老金。在靜態支出的情況下,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也支撐不到20個月,何況體制內大多數退休人員的每月養老金都在一萬元左右。並且,從2022年開始,每年新增至少2000萬退休人口,而繳納社保的人數卻不斷下降。
中國官媒《半月談》早前發文稱,中國將迎來史上最大規模「退休潮」。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60後」群體持續進入退休生活,以平均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退休。
由此可見,中國養老金雙軌制並軌十週年未能解決實質性問題,但養老危機已經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