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就歐盟電動汽車關稅爭端訴諸世貿組織(圖)


中國將歐盟電動汽車臨時反補貼措施訴諸WTO。圖為中國港口待運輸的電動汽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8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歐盟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額外徵收的臨時關稅已經實施,中國廠商面臨重擊。中國商務部8月9日表示,中國將歐盟電動汽車臨時反補貼措施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

中國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8月9日表示,為維護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權益和全球綠色轉型合作,中國將歐盟電動汽車臨時反補貼措施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該發言人續稱,「歐盟初裁中的認定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損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大局。我們敦促歐盟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共同維護中歐經貿合作和電動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研究機構認為,中國之所以能成為電動汽車強國,部分原因在於中國的政府近年來採取了有針對性的工業戰略,將大量國家資金投入到國內企業和研發領域。與歐洲領先的汽車製造商相比,中國企業在提供更便宜、更高效的電動汽車的競爭中佔據了重要優勢,而歐洲汽車製造商並不總是享受國家的慷慨資助。

根據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數據,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的海外銷售額增長70%,達到341億美元。其中近40%銷往歐盟,歐盟是中國電動汽車的海外最大出口地。

歐盟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額外徵收關稅

7月4日,歐盟官員表示,歐盟將從7月5日起對進口自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達37.6%的關稅,這加劇了在這起迄今為止最大貿易案中歐盟與北京方面的緊張關係。

不過,關稅是臨時性的,有4個月的窗口期,隨著北京當局威脅進行大範圍的報復,預計雙方將繼續進行密集談判。

歐盟委員會徵收17.4%至37.6%的臨時關稅(沒有回溯期),旨在防止出現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所說的政府補貼廉價電動汽車造成的威脅。

7月4日發布的一份長達208頁的文件中列出的稅率與委員會6月12日公布的稅率相比,本次確定的臨時加征的稅率有所下調。

北京方面隨後表示,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中國的利益。

這些措施可能包括對白蘭地酒或豬肉等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

歐盟貿易主管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表示,北京沒有理由進行報復。「我們的目標是......確保公平競爭和公平競爭環境,」他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

歐盟反補貼調查還有近4個月的時間。最後,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可以提出最終關稅,徵稅期通常為期五年,由歐盟成員國投票決定。

「與中國的談判正在進行中,事實上,如果出現互利的解決方案,我們還可以找到最終不徵收關稅的方法,」東布羅夫斯基斯說,「但很明顯,這個解決方案需要解決我們目前面臨的市場扭曲問題......而且它需要符合市場要求。」

歐盟7月4日表示,比亞迪將面臨17.4%的關稅,吉利汽車將面臨19.9%的關稅,上汽集團將面臨37.6%的關稅。這些是在歐盟對汽車進口徵收10%標準關稅的基礎上徵收的。

被歐盟視為配合反補貼調查的公司,包括西方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和寶馬,將被徵收20.8%的關稅,而那些不配合的公司將被徵收37.6%的關稅。

這些稅率遠低於華盛頓計畫從8月份開始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

歐盟委員會估計,中國品牌在歐盟市場的份額已從2019年的不到1%上升至8%,並可能在2025年達到15%。委員會表示,其價格通常比歐盟製造的車型低20%。

歐洲政策制定者渴望避免重蹈十年前太陽能電池板的覆轍,當時歐盟採取了有限的行動來限制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進入歐洲,導致許多歐洲製造商倒閉。於是在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中國汽車業陷產大於銷的無底洞

此前由於政府削減對微型電動汽車的補貼,中國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汽車廠商破產。後來得益於政府支持的基金和數十家其它投資者的注資,一些廠商去年重獲新生,儘管各種跡象已經表明,相對於需求而言,中國的汽車生產商實在是太多了。

中國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由來已久,100多個國內品牌每年的總產量已超過全國汽車用戶的購買量。然而,政府一如既往地支持鼓勵不盈利的廠商繼續生產,寄望以此促進經濟增長、保護就業並擴大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業務中的作用。這種扶持(也包括對汽車生產商的補貼)導致全球市場的汽車產量增加,供過於求的局面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根據上海策略公司Automobility的產能數據和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簡稱:乘聯會)的銷量數據,中國目前每年的汽車產能在4,000萬輛左右,但國內銷量僅為2,200萬輛左右。這引發了殘酷的價格戰,特斯拉和其它公司紛紛在中國降價,美國和歐洲也在擔憂中國車企將向其它國家大量銷售在國內未售出的汽車。

燃油汽車的產能過剩尤為明顯,隨著中國消費者轉向電動汽車,燃油汽車正逐漸失寵。但產能過剩也是中國電動汽車面臨的一個問題,太多的公司在爭奪市場份額。

中國的汽車出口量在短短三年內增長了近四倍,2023年達到約500萬輛,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美國和歐洲的擔憂。去年出口的汽車中四分之三是內燃機汽車,其中許多出口到俄羅斯,不過銷往海外的電動汽車數量也在增長。

顯而易見的是,即使國內銷售增長已經放緩,中國汽車行業正處於擴張模式,由此引發更嚴重的產能過剩。

應對產能過剩,北京當局試圖再次激發消費者的熱情。中國商務部等部門此前在一份聯合發布的文件中說,至今年年底,滿足一定條件的舊乘用車並購買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乘用車的個人消費者,可享受最高為人民幣1萬元的政府補貼;報廢滿足一定條件的燃油乘用車並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的,可享受人民幣7000元的補貼。

目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內需低迷,中南海的決策者正試圖刺激消費,此前曾在2009年和2010年推出類似的以舊換新計畫來刺激內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文龍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