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下逐客令 李斯上書「老闆,你錯了」(圖)
秦始皇曾經下令驅逐在秦國的六國客卿,李斯的《諫逐客書》是如何說服當時盛怒的秦王
(圖片來源:手繪插圖Winnie Wang)
雖說來者是客,但難免還是會遇到不喜歡的客人,於是主人就會明示或暗示客人應該告辭離去,這是我們對「逐客令」的瞭解。
逐客令的典源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逐客令的「客」指的是客卿,泛指在本國做官的外國人。秦始皇曾經下令驅逐在秦國的六國客卿,李斯是楚國人,也在驅逐的名單中,於是他向秦王上《諫逐客書》,說明這道命令是錯誤且危害的。
為甚麼秦始皇會頒布「逐客令」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相國呂不韋(衛國人)涉及宦官嫪毐的叛亂罪。此事尚未平復,又爆發出第二個原因,在秦國主持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鄭國(韓國人)居然是一名間諜。這是韓國的「疲秦」之計,韓國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入秦,遊說秦王穿鑿一條大型的灌溉渠道,河渠全長三百里,可灌溉關中農田四萬餘頃,增加糧食產量;這是表面上的說法,主要目的是要消耗秦國的人力與物力,牽制秦國東征。後來陰謀敗露,秦王大怒,也引起本國大臣的警覺;呂不韋和鄭國皆非秦國人,欲陷秦國於危害之中,讓秦宗室大臣對山東六國出身的客卿失去信任,因此秦王下逐客令!
後來李斯上的《諫逐客書》是否有讓秦王廢除逐客令呢?有的。秦王看完這份諫書後,立即命人追回李斯,並恢復他的官職,同時也接受鄭國的辯解──「臣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建萬代之功」,繼續讓他主持修渠工程,日後名為「鄭國渠」。李斯復職後為秦王制定一統天下的策略,而鄭國渠的完工使得關中乾旱的平原成為沃野良田,糧食產量大盛,可以支持秦國發動長期戰爭,達成一統天下之大業。
以下我們來看看李斯的《諫逐客書》是如何說服當時盛怒的秦王。
「臣聽聞宗室大臣們建議驅逐客卿,私下認為這是錯誤的命令。昔日秦穆公為求得賢才,到西邊戎國求得由余,到東邊宛國贖得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國迎來蹇叔,以及到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者都不是秦國人,可是穆公重用了他們,進而稱霸西戎。秦孝公用衛人商鞅之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繁盛,國家因此富強,百姓願為國家效力,諸侯也歸順服從,於是先後戰勝楚、魏兩國,獲得千里土地,一直到現在都安定強大。秦惠王用魏人張儀之計,攻下三川地區,西併巴、蜀二郡,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兼併許多蠻夷部族,並控制鄢、郢之地;東面占據成皋天險,割據肥沃土地,於是瓦解六國的合縱聯盟,使他們朝西事奉秦國,此番功業也持續到今日。秦昭襄王得魏人範雎之助,廢黜專權的穰侯,驅逐擅政的華陽君,鞏固王室的威權,杜絕權貴壟斷朝綱的勢力,而後蠶食諸侯的土地,使秦國完成帝國之基業。
以上四位君王──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都任用客卿而成就功業。由此看來,客卿有甚麼對不起秦國的?若這四位君王拒絕客卿,不予重用,那麼秦國就沒有如今富利的實力和強盛的威名。
今日大王獲得崑崙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氏璧,垂掛夜光珠,佩帶太何劍,騎乘纖離馬,豎立翠鳳旗,架設靈鼉鼓;這些寶物都不是秦國出產的,可是大王卻喜歡它們,為甚麼呢?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的才可以用,那麼夜光珠不該裝飾在朝廷中;犀牛角和象牙製成的器皿不該成為大王的好玩之物;鄭、衛等外國女子不應該納入後宮;北狄名駒「駃騠」不該養在宮外的馬棚中……。再說敲陶器、打瓦盆、彈著箏、拍大腿是秦國的音樂,如今大王捨棄秦國的音樂,而接受鄭、衛、桑間、韶虞、武象等別國的樂曲,這是為甚麼?不就是為了眼前的快樂罷了。如今大王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優劣,不論是非曲直,非秦國人就得離開,凡是客卿就要驅逐,如此看來,大王所看重的只是美色、音樂、珠玉,而看輕了人民士眾。這不是統治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啊!
臣聽說田地廣,糧食就會充足;國家大,百姓就會眾多;武器精良,士兵就會勇猛。是以泰山不會捨棄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水不會捨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君王不會捨棄百姓,所以能顯揚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國外國,國家時時富足美好,鬼神也會降下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的原因。今日大王竟要拋棄人民使其去幫助敵國,驅逐客卿使其去幫助對手建功立業,讓天下賢士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正是所謂借兵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
物品不出產於秦國,但值得珍惜的很多;人才不出生於秦國,但願意效忠秦國的也很多。今日驅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減損人民來充實對手;對內虛耗國力,對外結怨於諸侯,希望國家能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