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衝擊全球將造成4成失業率 專家這麼說(視頻)
羅家聰認為AI不能完全取代人類,某些部位仍需要人類操作。(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5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張信燕、李淨瑤採訪報導)AI「吞噬」人類工作並造成失業潮的示警近年來備受關注。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警告,人工智能(AI)「如海嘯」沖擊全球勞動市場,影響60%發達經濟體的崗位,以及全球40%的就業機會。《看中國》就此採訪經濟學家羅家聰博士。他表示,AI衝擊勞動市場造成發達經濟體60%失業率有點匪夷所思。他認為AI不能完全取代人類,某些部位仍需要人類操作。
IMF總裁:AI衝擊勞動市場
格奧爾基耶娃週一(14日)出席瑞士國際問題研究所(Swis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在蘇黎世主辦的活動表示,60%的發達經濟體工作崗位,以及全球40%的工作崗位將在未來兩年受到AI衝擊。
格奧爾基耶娃說:「我們沒什麼時間讓民眾和企業做好準備。如果我們控制得當,AI能大幅提高生產力,但也可能帶來更多錯誤資訊,加劇社會不平等。」
她列舉2020年全球疫情以及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為例,表示全球經濟近年來變得更易受到衝擊。她預期會有更多動盪,尤其是因為氣候危機,但依然具有韌性。
AI不能完全取代人
羅家聰表示,AI衝擊就業的說法很早就有了。AI已經盛行一段時間,它在1950年代就有了。去到80年代,日本開始流行很多機器和機器人。
「以前AI只限於生產的工序。現在這個年代的AI最大分別是,很多服務業層面的活動也被AI滲進了。傳統的人面對人的活動也被機器取代了。」
現在先進國家有八成人在服務業工作。在香港的服務業,GDP佔比有超過九成。如果服務業大規模被AI取代,這真是一個威脅。「從機器化到智能化到AI滲進我們一般的生活領域,第一個被滲進的是農業,接著是工業。到底現在農業和工業是否完全不用到人?也不是。它們還用到不少人。」
羅列舉一些龍頭企業如亞馬遜也用到許多機器人的例子,它們的搬運程序都用機器。「但一些程序如將物件裝入盒子包裝,都是用人力在做。所以有些地方是無法完全用機器做的。現在很多行業也有類似情況。」以前打電話到銀行,有人員接聽,但現在是AI Chatbot跟你聊一陣,但去到一些部位還是需要人對人的服務。
「如今的文件很多都可以用AI完成,例如PowerPoint。很多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資料,都可以用AI完成。這可以省很多時間和工序,但不代表人手會因此減少很多。」
AI或衍生新職業
羅家聰續分析,在2000年代出了個AI,很多行業都開始使用,大數據訓練也訓練了極久時間,至少近十年,但也沒見到失業率劇增很多。「很多地方還是以服務業為主,但失業率還處於低位,這表示就算有AI,它取代人類的說法不是很成立。」
「至於將來,AI逐漸地取代人類是可能的,但也無需太悲觀,因為每一次技術的發展都會引起失業潮的擔憂。」回顧19世紀,蒸汽機等的發明也曾引起人們失業的擔心。結果經過轉型之後,人手當然不再需要太多了,但機器仍需要人來操控。「現在也一樣,在某些服務領域,也一樣需要人操控,不能全自動化。」
另外,往往新的突破出現後,也會衍生一些新的職業出來。有很多職業在以前被認為是匪夷所思的,比如以前很少人會打字,現在人人都會用電腦打字。「所以,這種變化會使到舊的東西消失,也會有新東西出來。大致上AI的影響就是這樣。」
60%失業率匪夷所思
AI會直接對香港產生影響嗎?羅家聰認為,應該不會。香港之前搞科技,例如用電腦點選票、電腦收費系統,每次都不成功。「如果要AI全面在香港實施,應該不太可能。所以它對職業的威脅暫時還未看到。」
格奧爾基耶娃說到,兩年內60%的發達經濟體的崗位將受到AI衝擊。對此,羅家聰認為不可能。「它可能有百分之六十的產值是AI參與的意思。如果說60%的人被取代,這就是100個人當中,有60個人沒工作做。這表示有60%的失業率,這是個匪夷所思的預測。我完全不能理解為何國際貨幣基金會預測失業率會升到60%。所以,應該不是那個意思。」
最後,羅家聰強調,有AI參與對經濟的貢獻會很高,但不等於它會取代很多人數,因為歐洲的失業率已維持多年的地位,而香港的失業率也維持3%很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