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換代有定數的,是上天安排好的。(繪圖:志清/看中國)
世道興衰,改朝換代早有定數。崇禎皇帝連測七個漢字都預示著明朝將亡;而劉伯溫在277年前就已預知大明王朝的宿命,這兩件事向後人透露了天意難違的鐵律。
七個漢字 字字都預示著明朝將亡
相傳明朝末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情勢愈演愈烈,崇禎皇帝為此憂心如焚,寢食難安。一日,他探得紫禁城外有一位測字高人,便帶著一個小太監微服出訪,希望借由測字覓得一點國勢安危的蛛絲馬跡,以稍解心頭懸憂之苦。
見到測字先生後,崇禎皇帝隨手寫下一個「友」字,請求解析。測字先生回覆道:「『友』者,『反』字出頭也,反賊出頭,大不利呀!」
崇禎皇帝一聽,大驚,但靈機一動,馬上改口道:「非彼『友』字,乃此『有』也。」沒想到測字先生才一過目,便說:「『有』者,『大明』二字去半,是禍非福也!」這大明江山都去了一半,情勢豈不非同小可?
崇禎皇帝真是面如土色,但心猶不死,又急急改口說道:「測申酉之『酉』字吧!」心想,或許這樣就能扭轉劣勢,轉禍為福。沒想到,這測字先生看了這個『酉』字,臉色也為之大變,匆匆回答道:「『酉』字,乃至尊之『尊』。尊無首尾,上不夠天,下不著地,上無八寶黃羅傘,下無寸土立足地,真龍上天門未開,蟒帶暫歇繞虯枝,恐大勢已去矣!」至尊皇位已岌岌不保,豈不是大難已臨頭?
崇禎皇帝自知多說無益,掏出一錠大銀,默默離去。
走到半路,崇禎皇帝心有不甘,咬破食指,抓過小太監的雙手,左手寫一個「由」字,右手寫一個「尤」字,說:「你問問老先生,能否告知確切時間,還有,闖賊真能成事嗎?」
不一會,小太監回來了,說:「找了一圈,沒見著老先生,只是桌上留有字一幅,大銀一錠。」
崇禎皇帝急忙拿過來一看,紙上寫道:
由,帝諱也(註:崇禎名為朱由檢),天干甲倒立,地支申無尾,歲在甲申,有首無尾。
尤,古有蚩尤也。成字強出頭,看似成(註:暗指李自成),無力難成。
崇禎皇帝明白了,尤字與成字,恰恰差一個力字,不禁苦笑道:「既難成,何必擾人清夢。」又問小太監:「朕說一個『幽』字,你最先想到什麼?」
小太監不假思索道:「周幽王」。
「唉,亡國之君。那『又』字呢?」
「柳暗花明又一村。皇上,這個寓意好。」
「是啊,『明』後面是『又一村』,我大明該讓賢了。」
小太監急忙下拜:「奴才該死」。
崇禎道:「不怪你,天命如此。」
果然就在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佔北京紫禁城,崇禎皇帝倉皇出南宮門,自縊於煤山槐樹,明朝自此衰亡。正應了測字先生那句「真龍上天門未開,蟒帶暫歇繞虯枝」。
劉伯溫用「三軸繪圖」預示明朝結局
《明史》記載,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崇禎皇帝在景山古柏樹上自縊身亡,右腳赤裸,左足穿著鞋襪。而民間有史料記載,明思宗與大明王朝最後結局的一幕,早在明朝開國之際,神算大臣劉伯溫就用三軸繪圖的形式明確預示。
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官至御史中丞,封誠意伯,因此後世也稱他為「劉青田」、「劉誠意」。
清人計六奇《明季北略》筆記裡曾兩處記載著崇禎皇帝在密室中親見劉伯溫所繪圖畫一事,畫面的內容竟是一位和崇禎聖容一模一樣的人懸粱自盡。
《明季北略》卷二十中的「劉青田繪圖」是這樣記述的:
當初,燕王朱棣登基成為皇帝後,曾發現皇宮內有密室。同時還發現,密室內藏有劉誠意遺留的秘記。秘記放在一個箱櫃裡,箱櫃的環狀鎖頭嚴絲合縫,非常牢固。知道有這個秘記的人都相互告誡,如果世事沒啥大變故,這個秘記是絕對不可隨意開啟的。
癸未(1643)年秋,清兵南下破關圍城,京城一帶剛好是瘟疫盛行,天下極其不太平。先帝(明思宗崇禎)卻想開啟大內密室一探究竟。掌印的內臣叩頭如搗蒜,堅持勸諫崇禎不可輕易打開密箱。皇上哪裡肯聽。那密室中只有這麼一個箱櫃,打開之後,裡面放著三軸繪圖,被取了出來。
第一軸繪圖的內容是,數千文武百官,全都手執朝服、朝冠,披髮到處亂走。崇禎皇上就問內臣是什麼意思。內臣叩頭答曰:「披頭散髮,恐怕是要多發亂。」
第二軸繪圖的畫面,是兵將倒戈棄甲,民眾拖家帶口四處逃難,皇上又問是什麼意思。內臣又叩頭回答:「這恐怕是軍叛民逃吧。」
第三幅畫,軸中的人像,面貌和崇禎皇上非常相似,身穿白色背心,右足赤腳,左足有穿襪著履,披散著頭髮懸粱自盡。那終局的狀況與後來發生的情景幾乎一模一樣、分毫不爽。
皇上覽畢,勃然變色。但大明王朝的最終結局與崇禎最後的離世場景,繪圖竟然一點不差地在277年前就被明朝開國大臣劉伯溫繪製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