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北京中國共產黨博物館內,遊客走過顯示習近平的屏幕前。(圖片來源:GREG BAKER)
【看中國2024年3月12日訊】中國為期一週的「兩會」星期一(3月11日)閉幕。分析人士說,這場精心安排的盛會傳達出的信息明確,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加強控制,中國更加關注國家安全。另一方面,中國官方雖承認經濟面臨挑戰,但關於提振措施的細節卻有限。
習近平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中國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星期一下午表決通過多份草案,其中包括以2883票贊成、8票反對、9票棄權,通過新修訂的《國務院組織法》,以更明確地賦予中國共產黨對國務院的行政控制權。
這是《國務院組織法》實施40多年來的首次修訂。
修訂內容共20條,主要包括增加國務院性質地位、工作指導思想、職權表述、組成人員的相關規定。內容如新增「國務院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等。其強調黨的指導思想,與近來在中國提出的幾乎每項法條或講話都能呼應。
分析人士日前告訴美國之音,這是進一步從法律上降低中國國務院的地位,更加擴大總書記習近平個人權力。
臺灣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指出,過去10年來,中共政治發展輪廓核心的大方向就是權力集中,最後集中在個別領導人、也就是習近平一人身上。如今習近平跟總理李強之間的地位落差,已經拉大到上對下的關係。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PI)專家牛犇(Neil Thomas)表示,以往主持國務院的領導者在制定經濟政策方面,擁有更大的自主。而今習近平在鞏固對黨的控制上取得驚人成功,使他成為所有政策領域的關鍵決策者。
中國今年的「兩會」還打破30年來的傳統,取消通常在兩會會後舉行的總理記者會;這是中外媒體一年一度與中共黨內第二號人物直接接觸的機會。
取消這項活動的決定,反映了中國總理李強的弱勢地位,也更凸顯中國政治如何更精準地提升習近平的地位。
國家安全成為中共「存在的理由」
今年中國「兩會」透露的另外一個信息是中國更加關注所認為的國家安全問題和安全威脅。
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趙樂際星期五(3月8日)公布的今年立法計畫,人大將對中國的國家安全體系及能力進行現代化改革,將制定應急管理法、能源法、核能法、以及危險化學品安全法,人大還將審議國防教育法和網路安全法。
今年年度立法計畫更加關注國家安全,這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益注重防範內部和外部威脅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相一致。
中國於2016年頒布了網路安全法。過去三年,北京以國家安全為由加強了對各公司如何存儲和傳輸用戶數據的監管。中國上個月擴大了國家秘密法,將「工作秘密」納入受限制的敏感信息範圍。去年,中國還頒布了一項有爭議的反間諜法,令外國企業感到恐慌。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教授高樹超(Henry Gao)分析,全國人大的首要任務之一是進一步發展中國的國安法律架構。「國家安全已成為中國政府和黨‘存在的理由’。」
承諾提振經濟,缺乏細節
中國經濟正面臨多重打擊,包括疲軟的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國內需求和歷史新高的青年失業率。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放緩,達到了多年以來除卻疫情時期的最低水平。
中國將今年的經濟成長目標設定為5%,李強上週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坦言,要達成此目標並不容易。李強還宣布要發行1萬億元人民幣超長期國債,被認為是加強刺激經濟復甦的舉措。
中國高級官員在「兩會」期間承認,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就業,穩定樓市。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中國仍面臨結構性就業問題,整體就業壓力尚未緩解,預計經濟放緩持續對應屆畢業生帶來就業挑戰。
住房及城鄉建設部長倪虹表示,治理佔中國經濟約四分之一的房市面臨挑戰。「穩定市場的任務仍然很難」,政府正努力降息並降低首付。
與此同時,習近平去年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一詞,成了中國的新口號。「新質生產力」倡導科技創新和自力更生,因為中國面臨制裁,並被限制獲得其他國家認為具國安風險領域的先進技術。
新口號將中國當前的經濟困難焦點,轉移至對未來的期盼。然而,如何實踐才是問題所在。
儘管官方承諾提供新的支持,但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的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重振經濟需要增加家庭財富和收入,中國領導人顯然還沒有準備好這樣做。」
精心設計的「兩會」環節
此外,據路透社觀察,儘管今年的採訪比過去容易,但許多互動似乎經過精心設計。例如在中國外長王毅的新聞發布會上,來自少有人知的迪拜中阿衛視的一名外國記者得到提問的機會。他問到:「外國記者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可以發揮什麼作用?」一向嚴肅的王毅居然現場認出他就是那個跳「科目三」的小夥子。
這段互動通過中國官媒製作的短視頻,在社媒平台上迅速流行起來。
王毅在新聞發布會上還表示,華盛頓對中國有「錯誤認知」。隨後,中國官方的《中國日報》播出了題為「中國外交令全球記者印象深刻」的欄目,受到來自桑給巴爾、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國記者的讚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