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需要為他們操心太多。(圖片來源:Pexels)
大家應該都常見「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諺語,想必也都知道這話的真義,但其實它的下半句--「莫與兒孫作馬牛(一作:「莫為兒孫作馬牛」)」更是精彩。可惜的是,知道的人很少。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需要為他們操心太多,不需要為他們做牛做馬。
關於「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一俗諺,不少古籍均有記載。例如:
元代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暗想當初老子,可不兒孫自有兒孫福。」
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枉使心機閒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至於生子生孫,就是下一輩事,十分周全不得了。常言道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
元代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
關於這一句諺語,民間流傳一則故事:
明代宣德年間有一位家境不好的羅秀才,他沒能在考試中取得功名,只好離鄉赴異地擔任教書先生。羅秀才一離家,他的媳婦只能獨自一人照料家庭、教導帶孩子。時間飛逝,幾年過去了,羅秀才在某年決定返家過年。進家門一見到7歲兒子,羅秀才便忍不住歡喜的跟兒子聊起天來,進而追問他在自己不在的這幾年裡都學了些什麼。
羅秀才當下決定先出個「天」字作為上聯來考考兒子,但他不知道孩子整天只懂得作家事,根本不知道如何對對聯。孩子母親見狀,慌忙的手指著地,盼望兒子能會意。好巧不巧,她的手剛好指到了地上的一坨雞屎,而兒子又偏偏「心領神會」,立馬回了「雞屎」兩字。
羅秀才臉色一沉,又繼續出「父親」二字作為上聯,問兒子應該要回什麼。孩子母親見到丈夫生氣了,便又趕忙手指著自己,好提醒兒子回答出父親希望聽到的答案。孰知,孩子在作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之後,竟答出了「奶」字。羅秀才頓時怒上加怒,但慢慢靜心思量:自己已經跟仕途無緣了,兒子居然還愚笨至極,人生如此無望,不如去當和尚算了。
在丈夫出家後,羅秀才的妻子雖然非常痛苦、悲傷,但並未被擊垮。她開始認真的教育兒子,除了省吃儉用為兒子聘請教書先生,自己也會抽空教導兒子一些日常知識與人生道理。她的兒子看似蠢笨,孰知一學之後,進步飛快,還能舉一反三,甚至考中了狀元。一得知高中狀元後,兒子便要好好的報答母親深厚的恩情,他決定為母親辦一場盛大的壽宴。
至於當了和尚的羅秀才則在聽說兒子中了狀元後,歡天喜地的直奔家裡,想要一家團聚。可是,看門的人不認識羅秀才,只回稟說門口有一位化緣的和尚。羅母得知消息,便要僕人施舍點銀兩給和尚。羅秀才並沒有收下銀兩,只是對看門人說自己想要見見狀元。當父子相見後,羅秀才便寫下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斗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常言道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圖片來源:Pexels)
看完上述故事,想必許多人心有戚戚焉。「莫為兒孫作馬牛」這一句,正是在告訴天下所有為人父母者,不需要過度擔心兒孫是否有福氣,或是未來會變得如何,更不需為兒孫做東做西,過度操勞,只要順勢發展即可,不須逼迫兒孫按照你的想法去走。雖然父母的種種行徑都是對兒孫的一種愛的表現,但過度干預恐對雙方造成傷害,況且,最後結局也未必真會如你所願的那般發展。因此,身為長輩,實在不必過度為後輩勞心勞力、事事介入。
清代重臣林則徐說過一段值得深思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試想,如若兒孫是有福的善良人,縱使你什麼都沒有留給他們,兩手空空的晚輩也能白手起家;如若兒孫是無福之人,縱使你留下家財萬貫,最終也是坐吃山空,一無所有。因此,做為父母者,理應傳授子孫良好的生命經驗,跟他們享受人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