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對的人,走對的路(圖片來源:SAM YEH/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月18日訊】臺灣選舉史上最關鍵也最扣人心弦的2024總統暨立委選舉終於落幕。
從選舉開票結果以及一路觀察選戰過程中三黨如何爭取選民支持,筆者認為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能夠提供政治人物未來四年如何跟選民溝通(尤其是年輕選民)一些嶄新的觀點。
「正向心理學」由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汀、賽利格曼在1998年任美國心理學協會會長時正式提出,包含五個最重要的因素(所謂的PERMA),也就是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投入感(engagement)、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感(achievement)。從時序上最靠近選舉的選前之夜談起,民眾黨在凱道的造勢活動,傳達的情緒就是正向情緒中的「公義」和「勇氣」。在「投入感」的面向,援用臺灣從阿扁時代開始就開始的「可愛政治文化」(扛著政治偶像可愛人偶氣球行走全臺)以及中國的白紙運動(呼籲年輕人以白紙寫下改變心願),在選舉期間透過各種社群平臺連結支持者的熱情和聯繫,以創造出緊密的「人際關係」連結感而成為無法撼動的鐵票支持群體,併進一步呼應該陣營強調追求的公平正義(「意義」)。入夜之後,參與群眾全部打開手機閃光燈,一眼望去一片似無盡頭的白色燈海,訴求「改變」(成就感)的意象震懾人心,透過線上直播以及網路即時傳播出去,果然成功催出超乎預期的360萬選票。
而在選前十一天民進黨推出的「在路上」競選廣告,網路總點閱率破千萬,是民進黨此次選舉中極少數的選戰亮點。整支影片訴求的是正向情緒中的「愛」,透過蔡英文總統穩健開車行遍臺灣,喚起過去八年支持她執政的民眾溫暖的記憶以及對臺灣的愛,並訴求將此心理支持轉移給接棒的賴清德和蕭美琴。由於整支影片意象豐富又隱含各種彩蛋,引髮網路上各種二次創作而掀起高度參與的「投入感」。影片並呼籲支持者一起「上車」,讓臺灣繼續行駛在民主自由的道路上,讓支持者充分能感受「一起前行在民主路上」的「意義與成就感」。
可惜越靠近選舉日,民進黨競選團隊並未嘗試以其他方式延續「在路上」的氣勢與風潮,網路聲量也急遽下降。選前五天,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排名第十四名的王義川,與李正皓、卓冠廷自行發起的「搶救王義川大兵」,顛覆了臺灣的競選文化,也完全體現了「正向心理學」五個要素。他們三人透過環台大車掃進行「川流不息、民主前行」活動,結合線上直播以及實體的掃街活動,成功營造出「熱情」與「幹勁」的正面能量。尤其特別的是,王義川從不強調他台大土木所博士的高學歷,但卻以其憨直、幽默、風趣等人格特質塑造出獨特的群眾魅力。此活動車隊首創結合GPS定位與各地支持者連結,並結合行動直播以及網路直播政論節目,引發支持群眾高度「投入感」,紛紛以加入車隊、沿街應援歡呼、送上食物補給品以及同步透過線上直播加入活動而形成支持社群的熱絡互動,並互相鼓舞以達成「民主前行」的「意義與成就感」。最終這個活動在網路上形成唯一可以與白營抗衡的力量,也成功催出比選前民調多達10%的政黨票。
而藍營此次競選選擇主攻執政黨弊案,因此難以避免主要以負面論述進行下架民進黨的訴求,也以仇恨情緒來動員民眾對民進黨執政八年的不滿。選前推出的競選影片「臺灣的未來」,以「遠離戰爭」為主軸,前面約四十秒以馬祖北海戰備坑道導覽員的「船歌」開場,呈現臺灣婆娑之洋的美麗景色,而剩下約兩分二十秒則配以慷慨激昂的電影背景音樂(與2008年「準備好了」相同),藍營執政縣市長紛紛挺身而出高喊政黨輪替,呼籲莫要讓臺灣陷入戰爭危機,最後再點出「集中選票,完成政黨輪替以守護臺灣」的訴求。相較於其他兩黨,這支影片較缺乏正向情緒的訴求,呼喚原本的支持者的「意義與成就感」有餘,但對中間尤其是年輕選民而言,較難產生投入感以及連結感。
最後,這場精心動魄的選舉結果在國會呈現的是三黨不過半,未來立法院的激烈政治攻防勢必成為民眾生活的日常。未來四年臺灣政治將進入溝通協商的新頁,但是各黨政治人物將會如何跟民眾進行溝通?尤其是深感被剝奪的年輕世代?本文以「正向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粗淺分析此次選戰中幾個與選民溝通的案例,並相信「正向心理學」更多的實用學理能提供在政治動盪的年代中,政治人物如何盡量找尋正向力量,減低民心紛亂不安而加強公民韌性,以讓臺灣民主社會能繼續前行。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