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沉淪三部曲(圖)
2023年6月1日,香港街頭(圖片來源:ISAAC LAWRENCE/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2月31日訊】2023年中國經濟持續衰退,世界各國多所關注;而這一年中國發生的另一件大事,中國國內卻無人敢點破,那就是香港的沉淪。香港的沉淪的確是中國經濟衰退的必然結果,這個過程並非無跡可覓。現在來看,香港的興衰,起也中國,墜也中國,據此便可描畫出一部「香港沉淪三部曲」。
「三部曲」這個詞源於古希臘,指情節連貫的三段劇情。本文標題用「香港沉淪三部曲」,是因為香港從昔年的繁榮到今日的沉淪,可以非常清晰地劃分為三段「劇情」;而這三段「劇情」之間的因果關聯,直到今天才凸顯出來,非回溯無以呈現。
一、香港:從殖民地漁村到「亞洲四小龍」之首
這三段「劇情」的第一段是,香港在殖民地狀態下,其經濟起飛,起先主要靠全球經濟發展的國際機遇,之後靠的是中國對外開放之需。而第二段是,香港被中國收回後,香港經濟逐漸被中共掌控,香港變成了內地依附型經濟體。由此便產生了「劇情」的第三段,本世紀香港經濟的繁榮實倚中國,而其衰亦因中國;一旦中國經濟衰退,香港經濟便為中共所害。
香港成為殖民地之初,恐怕沒人想到,它後來會成為「亞洲四小龍」(臺灣、韓國、新加坡及香港)之一;那時更沒人敢於想像,到了上世紀末,它會成為昔年「亞洲四小龍」之首,人均GDP傲居前列。然而,到了今年,香港的地位已然隕落。
從港島1841年被英軍佔領,到今年已有182年。當初英軍佔領港島,並不是看重當地破落的小漁村,而是要利用當地的良港。57年以後,英國殖民地當局於1898年與大清朝廷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此香港殖民地的範圍擴大到了深圳河,租期99年。
中共建立閉關鎖國的共產黨制度之前,香港的地位並不高,經濟地位也不那麼重要;而上海則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有了世界四大「摩登都市」(現代都市)的稱號,此四大「摩登都市」即歐洲的倫敦,美國的紐約,以及亞洲的上海和東京。而自從中共讓上海在世界發展史上隕落之後,香港經濟才變得越來越活躍。
上個世紀60年代,西方流行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是法國左派學者Samir Amin(阿明)和美國社會學家Immanuel Wallerstein(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都是發達國家的原物料供應地,因此被「剝削」而貧窮。這個理論到了90年代,正式被其創始人之一沃勒斯坦宣布「死亡」,筆者在美國社會學年會上親耳聽到他承認這一失敗。「世界體系理論」因何「死亡」?它是被「亞洲四小龍」的成功徹底擊敗的。
「亞洲四小龍」的成功是經濟全球化早期階段的產物。自196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開始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臺灣、韓國、新加坡及香港利用這個機會,吸引大量外資和技術,運用本地廉價而良好的勞動力優勢,調整經濟發展策略,從而實現了經濟的快速成長。
二、香港回歸:中國藉助香港實現經濟起飛
中共建立政權之後,投靠蘇聯陣營,先後發動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此處所謂的越南戰爭,不是指1979年的中國侵越戰爭,而是1960年代中共扶植、支援北越入侵南越的戰爭。這樣的中國主動與西方各國對立,閉關鎖國,而中共唯一的對外窗口就是香港,中共必需的硬通貨之可憐來源,全靠對港出口。
毛澤東死後直到1991年,中共雖然開始了經濟改革,也引進港資和台資,但高層以陳雲為首的反改革派始終頑固地堅持共產黨的傳統經濟制度,即全盤公有制和計畫經濟,這是相互依存的兩個社會主義「堡壘」。頗為諷刺的是,中共反改革派的政治主張,恰恰鞏固了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窗口」的獨特地位。
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城市改革最活躍的地方是廣東,而廣東的開放則完全依賴於、有求於香港,因為需要港商的資金和現代經營的經驗,需要香港的國際金融通路,更需要香港的國際貿易通路。這時,香港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因中國經濟改革帶來的活力而迅速上升;香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基本上都轉移到大陸去了,而為中國服務的貿易和金融功能便成了香港經濟的支柱。
在此期間,1984年中國和英國政府簽署收回香港的《中英聯合聲明》,擬於港英當局的香港租借條約到期時收回香港。中共欲收回香港,英國自然就不可能再重續香港租約;而中共對香港的興趣,其實是「肥水不留外人田」,想佔盡香港帶來的各種利益。
香港被收回前,大多數港人其實對中共在香港逐漸掌握經濟控制權,並無警惕,更談不上對香港經濟前景有何擔憂。而香港被中國收回之後,多年來港人寄希望於中共能遵守「一國兩制」的承諾,維持香港的自由和有限民主;香港民主派在立法會的狹窄空間裡,一直努力維護「一國兩制」之下有限的選舉自由和民意表達。
中國80年代的對外開放,基本上是廣東借毗鄰香港之地利,起步於從香港走私併進口服裝和家用電器;再引進港資設廠,由香港公司接單,在廣東加工消費品出口,當時趙紫陽稱之為「國際大循環」。深圳市建立後,這個臨「港」新城從香港又學了不少現代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比如,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即源自廣東率先引進香港的土地批租營建;中國銀行業的個人按揭貸款運營,也是建設銀行深圳分行首次仿照香港銀行界的通例,學會了如何計算按揭利息;深圳市還從香港引進了私企,以投資公共設施的建設。
直到鄧小平南巡深圳之後,香港自由經濟的魅力才得到了官方的全面認可,而大陸則藉助香港,實現了經濟起飛。隨著中港經濟交流日益密切,中國各地政府和大國有公司紛紛到深圳設立對外交流辦事處,進而到香港開辦中資公司,於是香港的經濟就逐漸部分地被中共操控了。在這個階段,香港之所以成為東方明珠,是因為中共在上個世紀最後20年裡一直把「獠牙」藏在「懷裡」(即所謂的「韜光養晦」);而西方國家則錯誤地相信,中共會在經濟發展中追求和平和自由,因此西方國家仍然把香港的國際地位視同於殖民地時代的狀況,保留了香港在外交和經貿方面的國際特權。
三、香港變成中國依附型經濟體
一旦香港經濟逐漸依附於內地之後,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就逆轉了,從此不再是大陸需要依賴香港,而是香港有求於大陸了。本世紀開始,香港的國際金融通路被中共開發成了借道香港、吸收國際資金的窗口。2014年中共進一步開辦了金融方面的「滬港通」,從此香港這個金融中心的重要業務就變成了為「北上資金」服務。香港行政當局提出,香港「經濟發展的定位」要「背靠祖國」,而香港的經濟支柱金融業之「背靠祖國」,其實就變成了「依賴祖國」。
香港被收回前,中資股僅佔港股市值的一成;香港被收回後,這個比例很快就躍升到六成,可以說,香港的證券市場很快就大陸化了。而自「滬港通」、「深港通」開啟,「北上資金」就成了觀察香港金融活躍度的指標;「北上資金」指的是,通過港滬、港深這「兩通」,經過香港進入中國證券市場和私募基金行業的外資。到2021年2月底,北上資金達到21,236億元;到今年7月,官方公布的北上資金,累計買入了1.91萬億人民幣的A股;還有更大量的外資沒投入股市,而是投入中國的債券市場和風險投資市場。因此,香港恆生指數的漲跌,對外資流入香港的依賴度非常高。
在國際層面,香港經濟和金融依靠中國,這意味著什麼?由於香港的北上資金中,外資主要來自美國,因此香港的所謂「背靠祖國」,其實是寄望於北京能「背靠美國」。因此,香港能否維持經濟穩定,很大程度上自己說了不算,一切都要看那個北京「老大」的作為;而香港經濟的唯一指望就變成了,北京能不能長期在資金上「依賴美國」?中共曾經在利用香港通道吸進大額華爾街資本方面嘗到了甜頭。
然而,依靠共產黨原教旨主義來維持政權的習近平以為,自己的「翅膀」硬了,於是從2020年起從軍事上開始威脅美國和臺灣。2021年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宣布,「我們現在不是陷入冷戰,而是比冷戰還嚴重的威脅」。而外企在中共提升戰爭威脅的狀況下,不得不分散供應鏈,於是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就開始改變,外企分散了供應鏈布局,中國的「世界工廠」失去了訂單。
四、中共惡治香港:香港失去政治自由
中共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在香港設立了「地下指揮中心」,即新華社香港分社(內部名稱是中共港澳工作委員會),收買扶持左派勢力,甚至在1967年發動過左派暴動。1997年中共收回香港時,香港民眾沒想到,惡法治港會來得這麼快。所謂的惡法治港,一是用中共的惡法替代香港的英式法治,二是把香港傳統的法官獨立判案變成了司法替專制為虎作倀。
中共在內地的統治以「專政鐵網」為特色,不允許出現任何反政府的「破口」。中共收回香港後,自然就會依照這個特色,逐步消滅香港的政治自由,因此中共就在香港逐步擠壓民主派的活動空間,把中共當年在大陸推行的先統戰、後獨家一統天下的手段,一步一步地施展出來。
2020年5月28日中共宣布,在香港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國家安全法》;隨後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宣布,美國取消給予香港特殊貿易待遇的地位,禁止售賣軍民兩用高科技裝備給香港。同年7月14日川普(特朗普)總統簽署了《香港自治法》,制裁香港的行政官員和金融機構;他指出,香港市民的自由和權利已被中共剝奪,因此美國在貿易上不會再把中國大陸和香港區分開來,美國未來看待香港時,「將與中國大陸沒有分別」。
然而,從中共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的態度來看,它既藐視國際海洋法,強佔南海的公海海域為軍用,也公然把知識產權國際公約踩在腳下,堂而皇之地盜竊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知識產權和技術機密。顯然,中共對香港的所謂「一國兩制」承諾,更可能隨時被推翻。雖然國際社會反覆譴責中共損壞香港人民的權益,那畢竟是隔空喊話;而有限的經濟制裁,則根本不能改變中共的做法。
北京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香港民眾原有的遊行示威自由和言論自由被變相取締。2021年中共開始對香港最後的獨立媒體《蘋果日報》下殺手,這年6月香港警方出動500多人,搜查《蘋果日報》大樓及其他多處,拘捕老闆黎智英和報社的六名高管。這次打擊《蘋果日報》的行動,剿滅了香港最後的一點新聞自由,把香港變成了完整的共產黨式政治統治。今年12月19日中共用《港區國安法》起訴《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儘管黎智英是英國公民,中共堅持把黎智英作為「反華勢力的‘代理人’和‘馬前卒’」(中共外交部用語),準備重判。
今年11月28日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全體投票通過了《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HKETO Certification Act)。這個法案準備關閉香港行政部門依香港回歸前的舊例在華盛頓、紐約和舊金山設立的三個經貿辦事處。這項法案的美國參議院版本已於今年
7月獲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一致通過。現在美國參眾兩院外委會的香港法案正在等待兩院院會審議通過。
五、香港經濟的沉淪
香港經濟變成中國依附型,其潛在的危害在於,得之易時失亦易,中國經濟一旦沉淪,香港必然深受其害。中國經濟早在2015年就因房地產泡沫過大而陷入困境,但中國經濟下滑的拐點被三年疫情所掩蓋。直到今年,中國經濟才呈現出走向衰退的顯著徵兆。美國的多數智庫和華爾街都沒料到,中國經濟會垮塌得這麼快,而且居然直接對華爾街賴賬,一連串房企巨頭的到期美元債券都公然賴賬不還了;同時,美國還有巨額私募基金投入中國後,成了「肉包子打狗」。
就這樣,香港的經濟支柱證券市場和金融業務,從兩方面受到了夾擊,深為中國經濟的崩壞所害。一方面,中國股市因經濟衰退而氣息奄奄,而中資股佔大頭的香港股市當然也無法倖免於難;另一方面,華爾街投資中國的資金斷流,香港股市便無法從中分潤。習近平訪美,想要美國資金繼續投入中國;《華爾街日報》在習近平回國的當天,用一篇文章回應了習近平,標題是《不碰中國的策略奏效》。
華爾街對中國的金融投資斷流,標誌著香港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開始動搖。過去十年來,香港的金融業實際上是靠華爾街輸血,現在就好比輸血的插管開關被突然關掉了。既然北京無法再在金融方面「背靠美國」,香港經濟自然就難以「背靠華爾街」了。因此,香港的恆生指數與臺灣的股票加權指數出現了「死亡交叉」,恆生指數持續下滑,臺灣的股票指數一路上升。
反映香港經濟和金融狀況的恆生指數,歷史最高點是2007年的10月30日,那一天上升到31,958點。時值年終,今年12月27日香港恆生指數是16,625點,而臺灣的股市加權指數是17,892點,恆生指數已從歷史最高點跌掉了47.4%%;再過幾個月,恆生指數就會比16年前對折腰斬了。
臺灣的經濟能一路穩健上升,而香港的經濟一路慘跌,最大的差別在於,香港的經濟被中共送了終;而臺灣的經濟雖與中國有很多交集,但臺灣這些年來外貿和對外投資的多元化救了臺灣。香港人現在普遍很恐慌,因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快要終結了,港人的就業、收入、財產今後會一步一步地縮水。隨著香港在國際上的特殊地位迅速消失,不久之後,香港會像中國的其他城市一樣,再也沒有經貿、金融方面的特殊機會了,而這將進一步送終香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