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內耗,人要掙脫思維怪圈。(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人的思考方式決定了人的情緒和行為。面對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我們採用什麼樣的思考方式來看待和處理?
習慣性強勢思考的人,接受現實,改變自己;而習慣性弱勢思維的人,只會陷入無謂的內耗。
潛藏於人性之中的六種「弱勢思維」,是一個人陷入習慣性內耗的根源,也是一個個困擾我們的思維怪圈。
人生的意義,在於喚醒自己積極而正面的生活,所以我們要掙脫這些思維怪圈。具體有哪些?瞭解一下引以為戒。
01 災難型思維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一與他人意見不合,就覺得自己得罪了人,覺得自己會被孤立、被打壓,越想越害怕;
一看到孩子考試成績不如意,就認定他未來沒出息,整日思慮焦灼,擔心他撐不起以後的生活。
生活的一粒塵,落在你心頭,就成了一座山。
稍微有風吹草動,就能在你心裏掀起滔天巨浪。
真正擊垮人的,從來不是事實,而是你腦中的「災難化想法」。
那些稀鬆平常的事情,本來不會帶來痛苦。
自我放大、自我拉扯引發的內耗,才是痛苦的根源。
世間事,沒那麼容易變好,也沒那麼容易變壞。
平常心,平常待。
只有當你拋棄腦中的「災難放大鏡」,內心才會寧靜和平。
平常心,平常待。(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02 比較型思維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反向落差」。一個人越是對比,越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就會越敏感挫敗。與人比較,是一個人悲劇的開始。
看見親戚賺錢比自己多,就心裏發急,不斷給自己壓力;知道別家孩子成績比自家孩子好,就滿面愁容,心煩意亂;聽說以前不如自己的同學如今混得風生水起,就陷入深深的挫敗感。
結果就是你還沒有正向地努力改觀生活,卻已將自己搞得心神不寧,一塌糊塗。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能正確地為自己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跟別人比來比去。
對比不會有結果,把目光專注在自身,才是轉機。
與其羨慕別人擁有,不如凡事向內求索。
看清自己的實力,明確自己的目標。不斷用行動提升自己,你才會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03 凹凸鏡思維
一個白板上有一個黑點,其餘都是白色。這時候你會看到什麼?是黑點,還是巨大的白色部分?大多數人都會看到前者。
人身上都有點小缺陷,它只佔一個人的一小部分。如果它總能輕易挑起你全部的注意,就會讓你灰心喪志。
你個性很好,但因相貌平平,總覺得沒人會與自己交往,於是一度陷入自卑;
你思維敏捷,但因做事容易三分鐘熱度,就一味否定自己,認定自己難成大事。
人為什麼會感到痛苦?就是因為過度放大了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身的優勢。
白璧微瑕,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陷,有所短也有所長,有所光亮也有所灰暗。
別對自己的閃光視而不見,也別對自己的缺點耿耿於懷。當你真正地看清自己、悅納自己,才能走出自我貶低的怪圈。
04 靶子型思維
什麼是「靶子型人格」?就是他專門和自己過不去,常把不屬於自己的錯誤歸結於自己。
孩子跌倒,她責備自己怎麼沒看好,同事工作出差錯,他埋怨自己怎麼不伸手幫一把?
明明毫無根據,卻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罪。明明事不關己,卻還是在內心扛下責任,任憑自責吞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過度負責,就是越界,承擔太多,就是透支自己。
我們不是上帝,無需要拯救所有人,更不必以此來自我批判。做自己該做的事,擔自己該擔的責。管好自己,少渡他人。
於人,是一種尊重,於己,則是一種慈悲。
05 反芻型思維
「反芻思維」,指的是對所煩惱的問題,進行反覆咀嚼,反覆思考。
人一旦陷入這種思維,就會深陷負面情緒的泥淖。
例如工作報告已經過去一週,你還在不斷懊惱:為什麼當時不提前準備,不講得更有邏輯些,領導當時的表情是不是對我很不滿?
例如上班路上同事沒和你打招呼,你回到家還不停琢磨對方的態度:他是不是不高興,是不是在生我氣,為什麼到公司後一直無視我?
別人的每個眼神,你都仔細回味;別人的每個表情,你都反覆探究。那麼這些不值一提的細枝末節,在你腦海中持續發酵,讓你精疲力盡。
在一件彆扭的事上糾纏太久,人會煩,會痛,會厭,會累,會傷神,會心碎。
反芻只會耗乾你的精力,內耗只會瓦解你的信念。
凡事不掛心頭,才不會形容枯槁。心中少些思慮,才能活得輕鬆。
不多想了,就幸福了。換言之,幸福就是不多想,就這麼簡單。
06 設限型思維
美國一家報社裡,有位小記者瓊斯。
有一天,上司派他約訪大法官布蘭德斯,瓊斯大吃一驚,連忙拒絕:「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認識我。」
在他看來自己不過是個無名小卒,經驗淺,又毫無身份地位,別人根本不可能理他。
瓊斯對上司說:「或許可以把機會讓給更有能力的人,我還是算了吧。」
上司瞥了一眼,拿起電話撥通了對方的電話:「你好,我是明星報的記者瓊斯,我奉命採訪布蘭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鐘?」
「他不會答應的!我的能力還不能採訪他。」瓊斯惶恐地說。
這時,電話那頭傳出聲音:「一點十五分,請準時。」先前所有的擔憂,也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生活中,不乏像瓊斯這樣的人:準備寫一篇文章,還沒開寫就擔心數據不好,效果不佳,遲遲不敢行動;
想競選部門經理,滿腦子都是怕淘汰,怕同事笑話,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有句話說得好:「想太多,做太少,不是內耗就是煩惱。」很多時候令你止步不前的,不是沒準備好,而是你的過度憂心。與其千憂慮,不如以行動來自救。想做的,現在就去做,讓自己行動起來,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說:人的煩惱並非來自實際問題,而是來自於看問題的方式。所有的內耗,都是源自於對自己以及環境的負面解讀。
讓我們從此刻起,就轉變思維,接納自己。永遠不要陷入習慣性內耗。
當你以正面的眼光看世界,自然能治癒內耗,收穫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