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家族唯一墨本真跡(組圖)
王珣〈伯遠帖〉
王珣代表作〈伯遠帖〉是王氏書法家族中唯一流傳下來的墨本真跡。
王珣(350~401年),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書聖」王羲之的遠房侄子。代表作〈伯遠帖〉是王氏書法家族中唯一流傳下來的墨本真跡。
中華五千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字是舉世無雙的獨特書寫符號,含義既深且廣。書法藝術發展到東晉時期,書體流變成熟,書風多元。名家輩出,創作與理論成果豐碩,是中國書法史第一個輝煌時期。其中,以琅琊王氏家族為首的書法成就最為耀眼,可惜因諸多原因,王氏一門真跡皆已散失,僅有王珣〈伯遠帖〉存世。
王珣〈伯遠帖〉 深得晉人瀟灑古淡的風韻
〈伯遠帖〉因為首行有「伯遠」二字而得名。
〈伯遠帖〉,共5行,47字。長25.1公分,寬17.2公分,全文為:「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是問候當時任臨海(今浙江台州)太守的堂兄弟王穆(字伯遠)疾病的一封書信,信中流露出對親人病況的憂慮,和遠隔一方的惆悵,因為首行有「伯遠」二字而得名。
〈伯遠帖〉筆法圓潤精熟,秀麗流暢。起筆多順鋒直入,中間多按筆,棱角分明,停頓自然,收筆則提按結合。保留了楷法用筆的嚴謹,又略帶隸書意味,深得晉人瀟灑古淡的風流韻味。
結體略帶橫勢,變化豐富。隨字形順自然之姿態,運用疏密對比、變化使全篇虛實呼應,意態生動。部分字形以傾斜取勢,雖重心偏左,字體微向左傾,但在險峻中卻又維持巧妙的平衡。除了開頭「頓首」二字上下相連之外,其餘皆各自獨立,或大或小,疏密有致。全篇顧盼生姿,變化多端,獨樹一格。
卷前引首有乾隆皇帝御書「江左風華」4字。(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公有領域)
稀世珍寶 動人心脾的「神韻蕭散」佳作
〈伯遠帖〉字裡行間雖是尋常話語,卻在不經意的揮灑中被視為動人心脾的「神韻蕭散」佳作,入選康熙皇帝精選「三希寶帖」之一,奠定了王珣在書法藝術史上不朽的地位。〈伯遠帖〉也是現今存世二件晉人書法之一,另一帖是西晉陸機〈平復帖〉,而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只以刻本、臨本、摹本傳世,實為千古憾事。
〈伯遠帖〉卷前引首有乾隆皇帝御書「江左風華」4字,並欣喜題字:「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餘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獲得稀世珍寶〈伯遠帖〉,龍心大悅。遂將此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一起收藏在養心殿西暖閣「三希堂」中,合稱「三希寶帖」,其中唯有王珣〈伯遠帖〉才是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