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和麗君結婚一週年在復工的工地旁(圖片來源:網路)
【看中國2023年11月25日訊】將來的歷史學家回顧2023年,肯定會記錄下這樣一起標誌性事件:一對在鄭州生活十年的小夫妻決定回老家去。
為了住上自己的房子,亮亮和麗君這一對月薪1萬的小夫妻,2021年10月首付45萬、貸款102萬,買了一套融創地產的房子,預計三年後的2024年9月交房。他們一度滿懷憧憬,不時去看看自家的樓又多蓋了一層,然而,他們等來的卻是融創爆雷、樓盤停工,在討要2萬欠款被打之後,他們最終放棄了在大城市安家的夢想。
在這短短兩年間,無數人都通過網上直播見證了他們的經歷:從「眼中有光」,到「眼中有淚」,最終又是「臉上有傷」。這比任何宣傳和數據都更活生生地讓人感受到了一個時代的落幕:以往那種努力奮鬥就能在大城市裡安家的夢想,自此破滅了。
這就是為何他們的經歷如此重要:沒錯,他們都是普通人,但正因此,才尤其讓人能產生共鳴。在網上,不乏有人從他們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有人說:「他們是他們,也是你,是我。」還有人說:「今日麗君,明日諸君。」
在此之前一代人的時間裏,中國經歷了急驟的城市化,每年都有超過1000萬人進城,然而在2022年中河南爆雷之後,樓市已牽連城市化進程明顯放緩。隨著許多房地產企業陷入困境,爛尾的樓盤不時冒出,外地人想在大城市定居的夢想也隨之破碎。
對無數小地方的年輕人來說,這一夢想原本是他們人生理想的基石,也是他們向上流動的一個現成通道。在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前,城市居民的住宅實際上都不是自己的,一次次分房,都可能調整你家的住房,那就會搬去原來別人住的房子裡。只有在人口大規模流動的城市化時代,打破戶籍制度、靠自己勤勞掙錢就能在城市買房安家才能成其為可能。
客觀地說,這個夢想能實現,即便在以往,靠的也早就不完全是努力奮鬥了。十多年前房價還未大漲的時候,一個農村出身的年輕人只要能在城市裡謀到一份像樣的工作,白手起家買房確有可能。買得早的那些,如果趕上了上漲,在城裡留下來了,雖然也肯定有自身努力的成分,但如今回頭來看,時代的饋贈、眼光,甚至運氣,恐怕也都同樣重要。
早先的夢想,對後來者而言近乎都市傳奇。已經很久了,單靠勤懇努力連湊上大城市的首付都難,能否扒上房價上漲的車,靠的其實是家庭資助;而上了車之後,靠的也不是勤懇努力,而是房產增值的收益。現實是:近十餘年來房價的上漲幅度,單單勤懇努力賺錢是遠遠比不上資產投資收益的。大家工作,就是要買房投資,賺這個增值。
就此而言,這一神話早就破滅了,只是現在破滅得更為徹底;然而不管怎樣,以前至少還有這樣一個夢想支撐著人們去努力奮鬥,但現在風險如此巨大,「在大城市安家」也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一旦房子只是房子,那這麼一個水泥圍起來的空間為什麼能值幾萬元一平米?
對不同的人來說,「房子」意味著什麼是迥然不同的。同樣是融創的樓盤,同樣是拖著不能交房,但並不影響另一些房主的生活水準,因為他們還另外有房,只要財力足夠,承受得起一套新房的損失,那不交房就不交房,不大了也就是一個投資項目受挫。
相比之下,像亮亮和麗君這樣的「剛需」,就不可能這樣自在了,顯而易見,越是剛需就越是脆弱。此時,買一套自己的房,就承載了非常多的意義。
住自己的房子才有安家的穩定感(有錢人或許不這樣看),畢竟至少在現階段,擁有產權房和戶口、福利、子女受教育的權利都牽連在一起——那甚至並不只是一個「家」,還是整個生活根基。我一位朋友就自嘲說:「賣了房子後,我的戶口就一直飄著,什麼證明文件都開不出來。」
和發達國家對比,中國城市居民的住房擁有率(89.68%)高得驚人,接近歐洲最高水平,比美國(65%)、日本(60%)都高得多。一定要有自己的住房,這和房價上漲的浪潮,在過去的一二十年裡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強大動力。
有了房,一方面享受了資產升值,另一方面也鎖定了成本,不用日後以更高的成本購入或租房。與此同時,房價的高漲,也使地方政府有了巨額的土地財政收入,由此才能制定並實施大刀闊斧的城市建設。
在這一美夢高歌猛進的年代裡,可能很少人會細想過,這一點要能達成,實際上意味著一個默認的契約:城市為湧入的年輕人提供夢想實現的機會,包括自我改善機會的可獲得性、努力就能得到應有的回報,以及落戶後就能享受到市民身份相應的福利待遇;作為交換,這些年輕人也為所在城市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勞動力價值。然而,如果這一夢想破碎,最終受傷害的不僅僅是這些年輕人自身,城市也會受牽連。
實際上,已經有人嘲諷說,亮亮和麗君這兩個年輕人的遭遇,相當於「鄭州市大型人才招聘廣告」。雖然他們可能會被視為麻煩,但如果融創和當地相關機構負責任地推進問題的解決,這其實是一次極好的危機公關機會,可以大大改善人們對融創乃至鄭州的印象,然而現在,融創拒付2萬元欠款還打人,這讓企業品牌和鄭州的城市形象所付出的代價,都將以億計。
不難想見,這一事件肯定會讓數以萬計的年輕人重新掂量一下是否要冒著風險來到這座城市。雖然鄭州今年成為首個「零門檻」落戶的國家中心城市,但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現卡在房價、學歷、工作機會等限制條件上,無法在這裡留下來,不得不選擇大學畢業後回到老家去。僅鄭州一地,這一年來就有20萬人斷貸,他們大多被迫面臨生活的重新選擇。
這也具體而微地讓人看到,原有的城市化道路已經難以為繼。激進的年輕一代甚至不願意再買房被它套牢,有什麼必要將自己畢生繼續去換幾十平米的水泥房子?要說「家」的感覺,如果房價不再上漲,或者竟然下跌,那是不是就一定買了房才有家的感覺呢?可能那時你算不算成功留在大城市,取決於你和你的子女能否享受到了當地市民同等的福利、權利和機會。
「城市化2.0」不能再只是把湧入的年輕人看作是潛在的勞動力和購房者,覬覦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和錢袋子,還需要「人的城市化」,讓他們真正在這裡安居樂業。任何一座現代城市要向前發展,就不能一方面想著吸引年輕人來奉獻自己的青春,另一面又用戶口、房價等門檻將人無情地擋在外面,這種落後的城市管理思路已經與城市化方向背道而馳。
我們仍然可以想像一個新的夢想,但那必須是雙向選擇,也未必是「安家」,而應當是允許任何人,不論是否在城市裡買房,都能不受區別對待地享有市民身份相應的權利,讓人們真正感到在這裡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並有一份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