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快到了,許多人最期盼的,當屬當天跟親友的團聚。(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關賞中秋圓月亮時,人們最期盼的,莫過於跟親友歡樂地團聚在一起了。然而真正的團聚其實源自每個生命的久遠,而那最深的滋味用孩童的心境去品則更真切。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這是大詩人李白《古朗月行》的前半部分。簡明生動令人心生嚮往吧?
不過,為什麼對小孩子來說,對白玉盤和瑤台鏡的認識更勝月亮呢?其實,其他空間的景象在六歲之前的孩童的眼裡,應該是比大人更清晰通透的,所以講出來也很打動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些事物在每個人的記憶中實際上都有,只是被肉眼造成的太多後天觀念給埋沒了,因此很難回憶起來。
白兔搗成的仙藥,能知道是給誰吃的嗎?又有誰人不想返還美好的宮闕仙境呢。這也引出了全詩的後半部分,「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蟾妖禍亂侵蝕了圓月的影象,看似殘損,其實是天象在人間的對應。
有謫仙人之稱的李白,是一位修煉人,他在此對羿落九烏的講述也許正是透過他的功能所見,而不需要借用什麼,這才會自然且連貫地道出後面的憂慮:「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高深的修行者,不會太執著有著必然歷史規律的朝代更替,當然更明白人身業力的輪轉。所以也許是如看到過去一樣,詩人見到了更久遠未來的景象。人一旦背離了神性,就會被妖邪誘惑並沉淪,那才是真正可怕的。
詩詞作為神傳文化,其內涵層面也是多重的,對應著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或許這首詩也同樣寄寓著詩人對末法末世的預言,意在提醒人們儘快清醒。因為畢竟我們生命的本源是仙宮而非紅塵,內心又怎會不深切渴望重返本來的家園呢?
責任編輯: 初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