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而開悟成道。(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作為具有生命力的樹木當然具有靈性,而菩提樹等奇異樹木更與佛性有緣。
菩提樹具佛性 佛陀樹下成道
據《酉陽雜俎》記載,菩提樹原出自於摩伽陁國,最初是在摩訶菩提樹寺中。大概是釋迦牟尼如來成道之時的樹,此樹又名思惟樹,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而開悟成道。
據說菩提樹的莖和干呈黃白色,枝葉顯青翠,它四季常青,而且冬季也不會凋落。不過菩提樹到了僧人死亡的日子就會變色凋落,過後又會回到原來的狀態,這一天,菩提樹所在國從國王到百姓的各個階層的人都會作佛事,然後拾取幾枚菩提樹葉回來,將其視為祥瑞之物。
菩提樹高約為四百尺,樹下有銀塔圍繞著。有菩提樹的國家之民眾一年四季經常在此樹下燒香散花,繞著大樹舉行儀式。唐貞觀年間,頻繁地派使臣前往植有菩提樹的寺廟,並在寺中設供,施舍袈裟。到了高宗顯慶五年,又在這寺裡立了碑,用來記述聖德。
菩提樹有兩種梵語名稱,一個是「賓撥梨婆力義」;一個是「阿濕曷咃婆刀義」。在《大唐西域記》中,它被稱為是「卑缽羅」。因為佛在它下面成道,就把道作為它的稱呼,所以它的號是「菩提婆刀義」。漢朝時代將其翻譯為「道樹」。
過去中天無憂王剪伐菩提樹枝,命令寺中的大婆羅門架柴生火焚燒,結果火焰之中忽然生出兩棵小樹。無憂王因此而懺悔,號之為「灰菩提樹」,又在周圍砌起了石牆。到了賞設迦王,又挖此樹,挖到黃泉,它的根也沒斷絕。在坑中點火燒它,再澆上甘蔗的漿液,想要使它焦爛。
後來的摩揭陁國滿冑王,也就是無憂王的曾孫,就用一千頭牛的奶水去澆灌它。兩夜之後,菩提樹又煥然一新,蔥蘢如舊。後來此樹周圍的石牆又被加高,達到了二丈四尺之高。唐玄奘當年到達西域時,看到的菩提樹高出石牆兩丈多。
婆羅樹竟能靠自力在床下生長
南宋時代的巴陵有一座寺廟,寺廟中和尚寢房的床下忽然長出一棵小樹來。和尚把這顆小樹摘掉後,留下的根居然還會繼續長,而且隨摘隨長。當時有一個外國和尚看到這個小樹就說:「這是婆羅樹。」
等到元嘉初年,婆羅樹開出了一朵花,看上去像蓮花。再後來到了唐朝天寶初年,當時外域的安西之地進獻了婆羅樹枝。當時使臣遞交的安西首領之信函是這樣介紹婆羅樹的:
「為臣所管四個鎮子,有個叫拔汗那的人和為臣最為親密。我們這裡有一種樹叫婆羅樹,甚為奇絕。樹下不生長凡草,樹上不棲息惡鳥。樹幹高聳不亞於松柏,給人的片片樹蔭不亞於桃李。現在拔汗那採到了這種樹的樹枝二百根。如果這些樹枝能在京城生根發芽,由小到大地成長下去,那就一定能夠布葉垂蔭,上鄰月中的丹桂,連枝接影,遙對天上的白榆。」
責任編輯: 陳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