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貸款中介的氾濫意味著什麼?(圖)

 2023-03-29 09: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23年3月29日訊】日前,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銀行業保險業消費投訴情況通報》顯示,無論是接收並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等數據,還是接收並轉送保險消費投訴等數據,同比均明顯下降。說明在監管部門督促下,商業銀行及保險機構維護消費者權益方面持續改善。但從結構看,涉及個人貸款業務的投訴量環比和佔比均明顯上升。2022年四季度涉及個人貸款業務的投訴佔比達41%,較2021年四季度上升9個百分點。

涉及個人貸款業務的投訴明顯上升,這其中有多少投訴案件始作俑者是貸款中介,不得而知。但近年來,貸款中介之活躍程度令人咂舌,幾乎身邊所有的同事都無一倖免受到貸款中介的糾纏。正因為如此,前不久銀保監會下發《關於開展不法貸款中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部署開展為期六個月的不法貸款中介專項治理行動。

貸款中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所謂貸款中介,通常指在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起居間作用的角色、幫助借款人從正規貸款機構獲得貸款的公司。貸款中介一般以信息諮詢有限公司、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形式出現,屬於工商實體。其本身不參與放貸業務,僅為借款人提供貸款信息中介服務。可以說,貸款中介實際上是寄生於銀行等正規貸款機構的一種業態。

國內的貸款中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中國的貸款中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本質上,貸款中介、網貸平臺與助貸機構的主要功能都是充當撮合借貸交易的中介機構,但因撮合對象、撮合模式不同而異。根據《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網路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顯然,這裡所說的直接借貸,應該是相對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借貸行為而言的。換言之,網路借貸涉及的「個體和個體」不包括正規金融機構在內。而貸款中介、助貸機構的另一端多為銀行類正規金融機構,實際上是作為銀行機構觸角的延伸。

從功能上看,貸款中介實質上屬於助貸機構,但與一般意義上的助貸在操作上又明顯不同。助貸模式是指由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網際網路小貸等持牌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收取固定收益,助貸服務機構設計貸款產品,並為持牌金融機構提供包括獲客、面簽、審批、貸後管理等全流程服務。在助貸模式下,助貸機構一般與銀行等機構簽訂正式的合作協議(也包括托底性的抽屜協議),持牌金融機構是助貸服務機構的資金方,而資產端則由助貸服務機構全部負責。而這裡所說得貸款中介,僅僅是充當銀行機構獲客的入口,並不承擔面簽、審批、貸後管理等服務。或者換言之,助貸機構一般與銀行簽有合作協議,表現為機構之間和合作;而貸款中介所宣稱的與多家銀行建立的合作關係,更多表現為貸款中介與銀行內部「熟人」的合作關係。

貸款中介的氾濫意味著什麼?

顯然,貸款中介是現行金融服務格局和服務水平下的一種客觀存在。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銀行名義,打著正規機構、無抵押、無擔保、低息免費、洗白徵信等虛假宣傳的旗號,以「低價手續費」「百分百獲得貸款」「房貸可轉經營貸,降低還款壓力」等為誘餌,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其背後隱藏的是高額收費、貸款騙局等套路陷阱。不法貸款中介的存在已成為金融消費領域的重災區,嚴重地危害了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也破壞了金融市場秩序。

其一:消費者個人信息被泄露、被濫用已經到觸目驚心的程度。為什麼每個人都會不斷接到貸款中介「熱情」的貸款營銷?為什麼人們的手機簡訊中充滿了各家銀行大方的「授信」?每一個電話、每一個簡訊都可能成為消費者掉入陷阱的入口,而個人信息的泄露是根本。可以說,個人信息泄露、被濫用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儘管網際網路時代,處處都存在泄露個人信息的隱患,但銀行在客戶數據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疏漏顯然是需要重點排查的方向。

其二:貸款中介的大量存在折射出商業銀行信貸營銷的「惰性」和經營管理的粗放。儘管大多數銀行皆矢口否認跟貸款中介有合作關係,但銀行機構基層工作人員存在私下勾結貸款中介、向客戶推薦貸款中介、放鬆對貸款中介推薦客戶的審貸標準和貸後管理標準等問題是毋庸置疑的。貸款中介所宣稱的「資源優勢」,實際上是與某些銀行客戶經理較為熟悉,關係密切,能夠及時得到銀行內部人士的業務指導及暗示(包括國家出臺的針對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銀行貸款經理為完成KPI考核指標,往往需要貸款中介介紹客戶。一些機構實際上對客戶經理與貸款中介的合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認為銀行的拓客渠道。也不排除,客戶經理與貸款中介勾結,從中牟利。因此,貸款中介的大量存在,既反映了銀行機構對員工道德風險防範方面的漏洞,以及銀行業務渠道的匱乏;也反映了客戶經理過於依賴抵押擔保、依賴貸款中介的「惰性」,反映了客戶經理理解客戶、識別客戶風險能力的下降。

其三:貸款中介的「忙碌」反映了商業銀行資產端的困境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現實。

作為寄生於銀行的一種業態,貸款中介的「日子」過的好不好,恰恰與銀行機構經營狀況形成映射關係。銀行信貸業務拓展越是艱難,或者說銀行客戶經理面臨的壓力越大,對貸款中介的需求就越強烈。相應地,貸款中介就越「忙碌」。在當前實體經濟面臨「外部衝擊、需求不足、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之下,商業銀行面臨風險大和「資產荒」的雙重壓力:一方面面臨實體企業信用風險增大壓力,不敢貸;另一方面,面臨實體企業有效需求不足對業務拓展的壓力,無處貸。在持續加碼的KPI考核之下,商業銀行資產端的壓力或導致各種操作:要麼通過開展票據融資業務,以票沖貸;要麼放鬆貸款條件或提高風險偏好,大力拓展以房地產為抵押的低風險業務。經過貸款中介包裝的以房屋抵押的經營性貸款無疑會成為銀行默認的渠道。

因此,貸款中介的野蠻、無序生長,根本原因在於監管的缺失。由於缺乏監管,貸款中介長期遊走於金融與中介的灰色地帶。對於貸款中介該如何監管,已經是一個亟需面對的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