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 習近平 (圖片來源:Lintao Zhang)
【看中國2023年3月1日訊】今年3月5日,中國五年一度的人大換屆後的人代會即將召開。這次會議的看點何在?可能還有人想起十年前溫家寶交卸時在記者招待會上的一番發言,但那是胡錦濤時代尾聲的表演,此戲謝幕不可再。今年李克強交卸時,應該除了應景報告、黯然退場之外,不會有吸引眼球的講話了。今年人代會的真正看點是財政難題,而財政困境的關鍵是地方財政之全面苦度,這代表著中國進入經濟困難的起始點。
一、中國:財政困境看地方
為什麼在中國,財政困境看地方?因為,所有的困難首先集中在地方財政這個層級。地方財政進入全面困境之後,即使中央財政勉強自保,全國各地都會因為地方財政全面困難而爆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要瞭解中國的財政制度,就必須瞭解中國的中央、地方這兩級財政「收收放放」的複雜關係之演變史。中共建立政權之後,實行蘇聯模式的計畫經濟,其財務核心就是,全國財政由中央政府一把抓,地方政府用錢,必須得到中央政府主管部門的批准。
經濟改革開始以後,中央政府不得不把財源更多地用到民生上,這便造成了軍費困難,為此不得不實行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裁軍;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依靠國家計畫委員會統管全國經濟發展的僵化做法,也不得不重新調整,要給地方政府和國營企業更多自主權,其中當然就包括給地方政府一些財權。這就是中央-地方財政關係中首次的財政放權階段。
但這種財政分權的辦法,造成了八十年代地方財政權力增加、而中央財政財權萎縮的局面。於是朱鎔基1994年開始,把全國財政收入集中了到中央財政。1994年以前,全國財政收入當中,中央財政佔三成,地方財政拿七成;而1994年開始,中央財政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全國財政收入的六成到七成,地方財政只剩三到四成。所以,中央-地方的財政關係,再度進入了中央財政的集權階段。
朱鎔基集中財權的做法,關鍵在實行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分稅制,即佔稅收大頭的稅種歸中央財政,而地方政府能掌握使用的都是小稅種。這種情況下,沿海的經濟大省經濟實力強,它們可以通過引進外資、加快土地開發等辦法,補充自己的地方財力;但大部分省份的經濟實力弱,財政入不敷出,只能仰賴中央財政每年給予補助,即中央財政對大部分省例行的財政撥款。
1994年以後,中國各省的地方財政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地方稅收、中央財政撥款和賣地收入。在地方財政當中,地方的稅收和中央財政撥款屬於「一般公共預算」,其開支受中央政府的監督;而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則被中央政府歸入了「政府性基金收入」,由地方政府自行支配。
當時朱鎔基把與土地相關的收入全都留給了地方財政,因為他不懂,與城市土地開發相關的財政收入,會因為城市化和房地產開發而不斷增加。中共的憲法規定,「國家可以……對土地實行徵購、徵用或者收歸國有」,地方政府只要宣布,哪塊土地需要徵用,就可以把這裡的居民遷走、舊房拆毀,然後這塊土地就可以高價賣給房地產公司,收入落入地方財政的腰包。這就是地方政府後來大力推進土地和房地產開發的由來。
隨著地方政府熱衷於賣地籌錢,房地產便成了支撐地方經濟和地方財政的支柱。於是,中國各省的地方財政全部轉向依靠賣地的土地財政階段。這是本世紀初中國經濟最繁榮時期的十幾年的狀態,在財政方面,這個階段裡,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各撈各的錢,彼此相安無事。
二、總理喊話:「誰家的孩子誰抱」
如今,這個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相安無事的局面,終於結束了;而地方政府集體為錢和中央政府的爭鬥已經拉開了序幕。為什麼會是這樣一種結局呢?其中的道理很簡單,靠房地產拉動經濟,是不可能永久「玩下去」的,房地產泡沫大到不能不破的時候,地方財政的困境就必然發生。
溫家寶在任時裝傻,假裝不懂這一點。李克強在位十年,一開始也不懂,後來他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危險:那就是,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落袋花光了,但各地開發土地的幾十兆巨額債務,卻留給了中央政府。而中央財政就算把軍警全都裁光,政治局全體不領薪水補貼、自己開私家車、秘書的「活」全都自己干、自己燒飯泡茶,中央政府的所有機關也數年「不吃不喝」,也仍然還不上這筆巨債。這就是目前李克強卸任前遇到的痛苦局面。
去年5月25日下午3點,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全國各省、市、縣的官員都通過視頻參加了會議。這個講話的錄音稿馬上就在網上和微信上傳開了。會上李克強講了一段話:「最近已經有幾個省給國務院打報告,提出來要借錢。我這裡明確的跟大家說……我這裡也給大家報個底賬,除非有特大的自然災害,還有一筆總理預備費,其他的錢就靠你們地方」。
李克強的意思很清楚,地方政府沒錢了,想找中央財政要,但中央也沒錢,你們各地自己想辦法。而總理上述喊話的意圖,被中國財政部長劉昆今年1月9日解讀得明明白白。他針對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強調說,「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將進一步打破(中央)政府兜底的預期」。
共產黨國家是集權制度,它本身必然會造成地方政府的「大鍋飯」觀念,自家的「孩子(債務)」想讓中央財政來「養」。何況,朱鎔基集中財權之後,實行對多數省市的中央財政撥款補助體制,這種體制又鼓勵和養成了地方財政的「大鍋飯」思維。這才有了李克強的如此喊話。
那麼,到底地方政府的債務是如何形成的?地方財政的債務主要是兩部分,全都與土地開發有關。要把一塊土地賣給房地產公司來開發住宅,地方政府至少必須先付錢做幾件事。其一,補償被拆遷的居民;其二,平整土地、修建道路、安裝水電、安排地鐵或公交。這都要在短期內投入大量資金。此錢何來?一個辦法是地方政府直接發債券;另一個辦法是,地方政府設立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即所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用地方政府手裡的土地,向地方銀行獲得抵押貸款或發行債券。
這兩種支出花出去以後,不管能不能通過賣地收回成本,這些錢都是借來的,債務到期了,無論是銀行的抵押貸款,還是發行債券,到期了都必須還債。而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以後,房地產公司多數都岌岌可危,不敢再買地了,也沒錢買地了;這樣,地方政府就沒錢還債了。
三、地方財政的帳外金庫枯竭
上面提到,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被中央政府歸類為「政府性基金收入」,由地方政府自行支配;也就是說,在財政監管的層面,賣地收入相當於地方政府的帳外金庫。如今,賬外金庫開始枯竭了。本來,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與國債一樣,以地方政府的稅收作為還本付息的擔保;但由於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量太大,靠稅收不夠還債,只能用賣地收入作為債券償還的資金來源。而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公司名義上是企業,不能用地方政府的稅收來擔保,但實際上卻是由地方政府用地方財政局的財政存款作擔保的,最後也靠用賣地收入來還債。
其實,即便是在中國經濟尚且繁榮的時候,地方政府的債務也可能出現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的困難。中共的財政部知道,這種局面完全可能發生,是整個財政系統的潛在危機。但是,為了掩蓋中國的財政金融危機,中國財政部採取了一種欺詐性做法,假裝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不算是地方政府的債務,而是模糊地稱其為隱性債務問題,拖著想混下去。
然而,現在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了,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急劇萎縮,於是,地方財政的帳外金庫開始枯竭。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地方政府的到期債券這種顯性債務,還是地方融資平臺到期的所謂隱性銀行債務,就都難以償還了。
僅就中共公開承認並每兩個月公布一次的地方政府顯性債務(即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數量來看,2022年底全國地方政府的債務餘額高達35兆(350,618億元),其中四成債券6年內到期,必須償還,剩下的債券到期償還的時間稍多4年。中共償還到期債券的辦法,邏輯上有三個,一是動用地方財政收入償還本息,二是動用賣地收入還債,三是借新債還舊債。從2022年中國各地方政府還債的實際做法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還債能力究竟如何。
據中國財政部今年1月30日公布的《2022年12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債務餘額情況》介紹,2022年全國地方政府還債數額是27,758億,其中由地方財政從正規預算和賣地收入中拿錢償還的只佔14%,其餘86%的債務都靠借新債還舊債;2022年地方政府一共發行債券47,566億元,其中的一半都用來償還到期債務。由此可見,地方財政儘管多年來拚命賣地,但仍然財源枯竭,只能指望不斷借新債,用推遲還債來逃避眼下的償債困境。而目前賣地收入驟降,經濟蕭條之下,地方財政收入不斷萎縮,這就預示著,今後地方政府不得不把償還債務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借新債上了。
四、2023年:中國各級財政進入苦境
地方政府的債務到底有多大?這關係到地方財政的苦境到底有多長?如果說,地方政府直接發行的債券大體上還算透明公開的話,那麼,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基本上就是一個黑箱了。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是指,在法定政府債務限額之外,地方政府通過各自的融資平臺公司(也被稱為城投),直接或者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
2020年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隱性債務」總額是53兆,基本上是借新債還舊債,還債能力非常低。把地方政府直接發行的債券餘額35兆,加上融資平臺的債務53兆,合計就高達88兆;再加上中央政府的債務餘額22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餘額高達110兆。這110兆債務,大體上相當於中國121兆GDP的91%;其中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相當於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稅收、賣地收入和中央財政補助)的260%;也就是說,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還清債務了。
一個國家的財政債務和GDP的比率,在國際上被稱為財政風險警戒線,通常公認的警戒線是60%;也就是說,中國的政府總負債率已經比財政風險警戒線高出30多個百分點了。而且,其中大部分不是國債,是地方債務。為什麼強調地方債務比率高,會很危險呢?因為,國債還可以向國際投行發行債券來融資,地方政府的債務沒有國際信用,基本上不能從國外融資。所以,中國的這種以地方債務為主的巨額債務,只能在國內拖下去,變成債多不還、「破罐子破摔」了,這種局面現在正變得越來越危險。
中國的經濟不只是面臨房地產泡沫破滅造成的總體困境,過去20年來,中共一直依靠做大財政和金融泡沫,才得以維持到今天。一旦這個財政和金融泡沫破滅,中國將面臨一場全面而極其嚴重的經濟災難。
五、銀行充當財政的錢袋
地方政府沒錢還債,要靠借新債來還舊債。那麼,地方政府一直以來都是向誰借錢的?它們主要是向銀行、證券公司、投資基金借錢。銀行、證券公司、投資基金的錢,都是民眾的儲蓄。目前全國銀行的資金中,2022年底住戶存款一共是120兆;對比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餘額110兆,中國各級財政的110兆債務佔住戶存款的91%。這意味著,各級財政因為欠下了巨額債務,其實已經把民眾的儲蓄大部分拿空了;而且,地方政府無力還債,只能借新債還舊債,也就是把欠條不斷換新,用今年的欠條替換五年前的欠條,債主永遠只看到「白條」,再也看不到自己的錢還回來了。
地方政府一直在玩「民眾存款搬家」的把戲,就是把民眾的銀行存款偷偷地通過中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搬到財政金庫裡去用;存款搬家以後,地方政府在銀行裡留下的只是一張永不兌現的欠條,只不過欠條不斷以舊換新而已。
在中國,政府可以從銀行裡拿走民眾的儲蓄,因為所有銀行都受政府控制。中國的銀行大部分是上市公司,小部分城市和村鎮銀行也是股份制的,但銀行在政府面前都要下跪。因為中國的銀行分兩類,一類是全國性大銀行,中央政府是主要股東;另一類是地方銀行,地方政府或地方勢力是主要股東。至於持有零散銀行股份的個人股東,對銀行的運作完全不能過問。
所以,銀行必須聽政府的命令,不敢違背政府的意願。這就是共產黨治下金融制度的特點,銀行是政府的「錢袋」。地方財政要用錢,只需要給本地的地方銀行打個招呼,發一份公文,讓本地的官辦融資平臺公司走一下程序,就把銀行里民眾的存款拿去用了。這種「民眾存款搬家」的把戲,能不能永遠玩下去?關鍵在於,會不會早晚把銀行的銀根抽空,導致銀行對存戶的日常兌付發生困難。這種情況去年下半年已經陸續在中國許多銀行發生了。
很顯然,地方政府玩「民眾存款搬家」的把戲,早晚一天要出大問題。中共的財政危機現在是靠從銀行裡拿走民眾存款來應付財政開支,這只是把財政危機轉化成銀行的金融危機而已。等到財政危機逼得銀行無以為繼,金融危機因而爆發,整個局面就沒辦法收拾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