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到來的第五危機:社會內戰(圖)


中國各大城市爆發了白紙運動(圖片來源: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12月4日訊】2022年11月24日,新疆烏魯木齊一處「吉祥苑」社區發生火災,由於在極端防疫與封控之下,社區外圍佈置了防疫路障和圍欄,妨礙了救災工作,導致10人死亡和多人受傷的慘劇。事件一爆發,引發了各大城市和校園的抗議活動。但「烏魯木齊火災」只是一條導火線,真正的起因是無數的極端封控和次生性災難所積累起來的「集體憤怒」,這不只是人民反抗極端防疫的不滿情緒達到臨界點,而是積壓已久的怨恨達到了炸鍋狀態。由於人們在這場抗議高舉一張A4白紙為標誌,人們以「白紙革命」稱呼這場牽連甚廣的抗議行動。

白紙:無言勝有言的社會抗爭

「白紙」具有很豐富而特別的象徵。白色,是中國文化中喪禮的代表色,旨在傳達哀悼與追思的情感;「白紙」,上面什麼也沒寫,但什麼都已說了;一張空白的A4白紙,是簡便又輕巧的抗議工具,人人都可以拿出來、舉起來;「空白」則意味著對中共言論控制與網路審查的反諷,譴責中共長期以來對言論的箝制與封殺。一張空白的白紙,既沒有留下任何的證據,但卻道盡了所有的控訴,表現出人民在高度壓抑下的深度挫折與絕望。

在抗議行動中,已出現高度禁忌的「共產黨下臺、習近平下臺」等等顛覆性口號,出現「解封烏魯木齊、解封新疆、解封全中國」的全國呼籲性口號。也出現「言論自由、傳播自由、拒絕審查」等等訴求,出現了「不自由、毋寧死」的最後憤怒。這種深層的吶喊,泣訴的哀號,充分證明人民已經看穿了政府的欺騙性、造假性,以及不顧百姓死活的冷血性。

接下來,人們已經充分準備,中共當局一定會對抗議者採取「污名化」的手段,將民主訴求者定性為「暴民」,繼則採取毫不手軟的鎮壓。因為在中共看來,民意只是「暴民的心聲」,群眾只是受到境外勢力蠱惑的無知刁民。這是中共建政以來一貫採取的「鎮壓邏輯」:以國家之名消滅反革命份子,以維穩之名踩碎人民的願望與心聲!

中國「社會內戰」的來臨

我把這次的抗議行動稱為「中國的社會內戰」。「社會內戰」是指庶民階級(非「政治菁英」)基於政策不滿所產生的區域性衝突,具有訴求單一化、行動零星化,以及口語化和非組織性的特徵,並以「國家政權代理人」(警察、地方政府、公安系統)為抗爭對象。「社會內戰」不同於敵對的政治團體基於政權爭奪而進行的「政治內戰」。政治內戰是以「國家政權所有人」為對象的顛覆性戰爭,武力是其鬥爭的主要手段。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會內戰」一旦產生共同訴求的全國性呼應和串聯,並找到集體行動和聯合組織的實踐手段,就足以發展為革命性的「政治內戰」。當前以及未來的中國,已經出現因為抗議清零政策而爆發的多點式社會內戰,如果失控和擴大,極有可能走向顛覆政權的革命內戰。

「社會內戰」是一種隱蔽、持續、廣延與蓄勢待發的鬥爭型態。其不僅侵蝕、消解中共政權的合法性,更是對中共當局的拋棄信任與拒絕合作。這是一種對中共政權的鄙視、輕蔑與不服從,對中共政策的消極抵制與「躺平」。換言之,這是一場「國家vs社會」之間迂迴、鬥智的長期抗戰,其結果將使中共政權成為虛有其表的「假性統治者」。

社會失範(social anomie)──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瓦解

價值裂解-人們不再忠於長期習慣的信仰,不在履行基於信仰而付諸行動的義務與忠誠,人們不再相信中共的宣傳與教育,不再相信黨的教條與理論,不再相信「黨的領導人」,不再相信「偉大領袖」。簡單地說,人們決定以一種「塔西陀效應」(Tacitus effect)-政府再說什麼我都不相信-的態度,來回應中共的承諾與政策。這是一種社會失範意義下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瓦解」,也就是長期以來中共賴以「走入群眾、依靠群眾」的「道德」基礎,已經分崩離析、離散瓦解。

實際上,人們猛然發覺,「共產黨下臺、習近平下臺」一直是中國人民最大的願望,只是在高壓統治之下,只能積壓內心、難以言說。但是在這次的「白紙革命」中,人們的「恨共情緒」盡情發泄、傾囊噴發,人們不再恐懼和畏縮,不再掩飾與苟活。這種「真勇氣」,掀開了中共偽善的假面具,揭露了偉大領袖習近平「野心小人」的真面目。換言之,不再聽信中共的假話,是這次「白紙革命」最真實的表現與最珍貴的資產。

恨共與賤民的對抗

中國即將進入一種極端二元對立的「內戰型社會」,一個極端是民眾內心深沉的「恨共」情節,對中共懷著「大而隱」的不信任,另一個極端是黨國體制高壓統治的「賤民」心態,對人民「顯而硬」的冷血控制。這將是一個有統治之名卻無人民忠誠的無政府狀態,人民以輕蔑之心嘲諷中共,中共則以虐民之舉對付人民。換言之,中國將走向一個無內在凝聚力、無外在號召力的虛擬政權。習近平將威名掃地,中國共產黨將名譽破產,呈現一種「巨木內腐、高牆碎瓦」的狀態。未來的中國將是一個只有「政治核心」卻無「價值核心」的惰性社會。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宋國誠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