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病亡 掏空了國庫留下一堆爛賬(圖)
江澤民病亡,掏空了國庫留下一堆爛賬。(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據新華社報導,中共前黨魁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個內臟器官功能衰竭,搶救無效,2022年11月30日12時13分在上海病亡,終年96歲。推動他進入權力中心的,是中共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八九六四」事件,並且江澤民還出賣大片國土給俄羅斯,並在1999年啟動鎮壓法輪功群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悶聲發大財」的「致富」秘訣,造就江氏三代巨富之家及數百個權貴家族,掏空了國庫留下一堆爛賬。
悶聲發大財 金融作亂
中國的經濟「奇蹟」始於1978年,中共前黨魁毛澤東發動的文革(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經濟幾乎崩潰,時任中共領導人的鄧小平被迫啟動歷史性改革,允許更多的私營企業和對外資開放經濟。但同樣由於中共的專制特性,中國社會出現了官倒、腐敗、特權等問題,經濟改革也遇到了原有政治體制的阻礙。同時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沒有自主技術、缺乏創新能力,並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不過,勤勞的中國人民創造的財富,讓借「八九六四」事件站上中共權力最高峰的江澤民盡享經濟改革紅利,也給了他為所欲為的資本。
外資將商品在中國製造加工後再銷售到全球,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特別是在2001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給中國帶來了貿易紅利,經濟多年處於兩位數的增長。但經濟數據造假現象也屢見不鮮,特別是誇大了經濟增長數字。而在此期間,正是江澤民派系最張狂的時刻,「悶聲發大財」:江澤民家族控制中國電信行業,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前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兩家壟斷中國的石油行業;前中共政治局常委劉雲山之子劉樂飛控制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而當中國金融興起之後,江澤民派系又紛紛進入金融業興風作浪,江澤民的孫子江志成的博裕資本就是代表之一,涉足受嚴格控制的國資壟斷行業,並將這些資產轉化成利潤豐厚的投資。他們在金融、能源、國內安全、電信、媒體等商業領域,都扮演著核心角色。
中國股市在2015年發生的股災,被外界指是江澤民派系發動的一場金融政變。因為股災不是外部敵對勢力惹的禍,外資並無大規模進出中國的渠道,問題恰恰出在內部。
北京大學教授王建國當時連續發文稱,股災是內部的貪腐利益集團趁李克強外訪期間,試圖發動一場驚天的金融政變以此搞垮國家經濟。
對於股災,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的肖鋼曾做出這樣的評價:「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的17個交易日,上證綜指下跌32%。大量獲利盤回吐,各類槓桿資金加速離場,公募基金遭遇巨額贖回,期現貨市場交互下跌,市場頻現千股跌停、千股停牌,流動性幾近枯竭,股市運行的危急狀況實屬罕見」。
另有接近中國金融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江澤民派系各大企業都集體參與做空中國股市,劉雲山之子劉樂飛等人是幕後操盤手。
掏空國庫 應遭清算
而國庫,則成為江澤民派系的小金庫。
豐厚的國庫是勤勞的中國人民創造的財富象徵,但作為中共政府的「錢袋子」,歷來都是各級政府爭奪的關鍵資源。在中國,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劃分,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之間財政收入的劃分、財政支出的劃分以及財政轉移支付的確定。中國的財政管理體制經歷了由高度集中的統一收支管理體制、中央統一領導與分級管理體制、又恢復統一收支管理體制的過程。
從1950年-1993年,經歷過三個階段,可以總結為中央的財權與事權逐步下放的過程,這也導致了中央財權快速收縮,與事權無法匹配的結果。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的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爆發,導致在1994年出現分稅制改革,各地設立了國稅局和地稅局。中央逐漸上收財權,事權層層下放時期。2018年,國稅和地稅又進行了合併。
在1950年,財政收入僅為62億元(人民幣,下同),1978年增加到1,132億元;1999年全國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0億元。
同期支出過多使有些項目飽受詬病,例如,「公共安全支出」此項,即俗稱的「維穩經費」,中國的「維穩經費」超出國防預算支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恰恰在1999年,江澤民啟動鎮壓法輪功群體。
據一位中共政府內部高級官員透露,「用到法輪功的財政投入已超過了一場戰爭的費用」。據估算,江澤民集團發動對法輪功迫害的初期,曾把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直接或間接投入到鎮壓法輪功群體上。維持連年的鎮壓資金投入令國庫空虛,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後,百姓創造的財富才給中共財政續了命。
鄧小平1989年要鎮壓民主運動的時候,以不能「亡黨亡國」為藉口,江澤民要鎮壓法輪功群體也說不能「亡黨亡國」。實因中共的本質就是欺騙與殺戮,殺人機器開動起來後,如果不對中共的胃口,哪怕是政府部門的高級官員也會被一併屠戮。
習近平近些年以「反腐」為名,主要清洗了江澤民派系。長江前浪推後浪,前浪死在了沙灘上,正可謂是江澤民與曾慶紅等人的真實寫照,玩弄權謀,機關算盡,終究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江澤民已去,剩下曾慶紅形單影隻,作為江的軍師,也將不得善終。
文章作者為「天鈞政經」研究員 任重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