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彭載舟(小圖)在北京四通橋上掛橫幅,上寫:「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鎖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不做奴才做公民。」另一個則寫著,「罷工、罷課、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片)
【看中國2022年10月15日訊】彭載舟在北京四通橋上掛橫幅的義舉成為歷史畫面。讓筆者不由想到三年前在香港出現的一幕。2019年6月15日下午4時許,梁凌杰穿著背上寫有「林鄭殺港 黑警冷血」的黃色雨衣,在金鐘太古廣場的臨時工作平台上示威,棚架外還掛有他的橫幅,上面寫道:「全面撤回送中,我們不是暴動,釋放學生傷者,林鄭下台,Help Hong Kong」。
2019年6月15日,梁凌杰穿著背上寫有「林鄭殺港 黑警冷血」的黃色雨衣一躍而下,以死抗爭。(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在晚上9時,梁凌杰爬出棚架墮下以死明志,終年35歲,成為反送中運動中首名死者。警方在梁凌杰遺物中發現兩封遺書,其中一封為控訴書,明言尋死是希望以此控訴反修例,另一封遺書則交待身後事。
梁凌杰的死訊讓整個香港都陷入悲慟,翌日正逢民陣發起又一次反送中遊行。於是在6月16日,200多萬香港市民身著黑衫從全港各區如潮水般湧向銅鑼灣。一時間,港島區各大主要幹道及銅鑼灣地鐵站內外人潮洶湧,只能緩步前行。連帶銅鑼灣附近的地鐵站,西向灣仔、金鐘;東向天后、砲台山、北角,車站內外也都是人山人海。
2019年6月16日,200萬香港人走上街頭,港島主要幹道水洩不通。(圖片來源:周秀文/看中國)
大部分黑衣人都手持一束白花,希望途徑金鐘時,將它們放置在梁義士曾經以死抗爭的地方。
因為遊行人數眾多,史無前例,民陣經統計宣布是日共有「200萬+1」人參與,那1人便是梁凌杰。
之後每逢6月15日,都有市民在金鐘太古廣場外設置小型祭壇悼念梁凌杰,不少市民特意前來放置一束白花。有市民在2021年留下字條:「即使三年,未曾忘記」。
圖為2020年6月15日,香港市民自發悼念梁凌杰。(圖片來源:李天正/看中國)
這裡並非鼓勵以死明志。而是感嘆當有人以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氣魄,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向暴政表達一個合理的訴求,旁觀者千萬不要以冷漠來回應。即使你無法走上街頭抗爭,即使你無法為他公開發聲,但你的內心至少要有所觸動。畢竟一個同胞,敢以血肉之軀站出來為這個民族發出最後的吶喊,不能讓這個吶喊成為絕響,不能讓彭載舟成為孤獨義士。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未必在於它有多強大,而在於其人民是否還有基本的同理心、憐憫心。極權政府多年來都致力於分化人民,互相舉報,競相告發,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已經成為常態。被冷漠吞噬的社會,勇氣和真相也成為稀罕的珍品。當民眾喪失最後那一絲善良,變得麻木不仁的時候,這個民族的靈魂已經宣告死亡。
值得慶幸的是,中華民族未至於此。彭載舟事件後,很多海外中國留學生在校內貼海報,在地上寫下支持彭載舟的口號。很多港人也分享這些信息,樂見中國人的覺醒。
至於在大陸高牆內的中國人要如何做?香港抗爭者有句口號:「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抗爭,每個人都肯走出去一小步,社會環境可能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變。這種民間自發的,「無大台」(沒有領袖)的抗爭是中共最為恐懼的。
反送中期間,兩名香港女中學生在街頭舉起「我雖勢弱言輕,決不虛作無聲」的紙牌。(圖片來源:立場新聞)
記得《國安法》前夕,不少港人都在反思日後如何在極權的社會中生存,大家得到的共識就是:一、黑暗中互相守望,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絕不讓政權拆散香港人這個群體;二、永遠活在真相和良知之中——「我雖勢弱言輕,決不虛作無聲」,守住心中的善良,守住希望,和共產黨鬥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