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子與今人教子的差別在哪?(圖)


古人教子以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德與錢財的關係,古人看得很清楚:不能為了錢財富貴、高官厚祿,而去做違背良心、危害他人的事情。有德才有兒孫滿堂,才有家族的繼承、繁榮與延續,所以古人極為重視修心向善,重視積德。

大清道光年間的林則徐,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菸。當時有很多人向他行賄,如果林則徐想要發財,可以輕鬆得到幾百萬兩銀子,讓家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林則徐是憂國憂民之士,知道鴉片貽害百姓、危害深遠,他拒絕眾商的賄賂,在虎門銷毀了近兩萬箱鴉片。次年,英軍威脅清廷,清廷為了求和,把林則徐革職查辦,發配到邊疆充軍,林則徐遭受了五年的流放生活。

林則徐這樣清廉的人,他的後人怎樣呢?林則徐去世之後,林家沒有積蓄,但並沒有因此敗落。他的幾代子孫中,有不少人讀書有成,孫子輩、曾孫輩中仍有人考中進士、舉人。

到了民國時期,林家仍是書香不斷,當時的最高法院院長林翔就是林則徐的後代,而且此人道德水準也非常高。清廉、拒收賄賂是積德善舉,所以林則徐的後人才有這麼大的福報。

清朝的重臣曾國藩領導湘軍,位高權重,握有財政大權,卻能做到不取軍中一錢給家用,手握財政大權不貪一張鹽利。他不肯發財,也不希望為子孫積財,擔心後代子孫沾染奢侈的風氣,難以成就大器。受曾國藩的影響,曾家的後代子孫自力更生,追求上進,反而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有人統計,曾氏家族從曾國藩開始,近兩百年間,八代人中沒有一個「敗家子」。曾家子孫中有近兩百人受過高等教育,有名望的人才高達兩百四十餘人。

那麼,獲取不義之財的結局會如何呢?同樣也是清朝的事,廣東有三家富商,他們是伍氏、潘氏和孔氏。這三家趁著鴉片戰爭,大發國難財,賺得了數百、千萬的銀兩。這三家的財富幾乎富可敵國,他們穿著奢華,出入有寶馬香車,過著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

當時凡是有名的古字畫碑帖,多數都蓋有伍氏、潘氏或孔氏的圖章,表示那些珍貴的字畫曾在這三家中收藏過。但是幾十年後,這三家的後代子孫中,沒有一人成才,無一例外全都敗落了。

那個時代的上海有一陳姓富商,堪稱是投資地皮的大王。陳家財產高達四千萬銀元,他的兩個兒子各分得兩千萬銀元。當時中國有名的古銅器,幾乎有一半都在陳家,可以想像其奢華的程度。然而,也就過了七年,上海地價忽然慘跌,陳家投機失敗,導致破產。陳家的古董珍寶、房屋地產,幾乎所有的資產全被銀行沒收和變賣。

《禮記·大學》有句話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意是說,一個人用違背道義的、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錢財,那麼同樣地,也會以不好的、不合常理的方式而失去。古代講名門之後,看中的是德行、品質,有著深厚的道德內涵,祖上幾代人積下的德足以福蔭後代多少輩,這是具有無神論觀念的人無法想像的事情。

正好相反,今人拋棄了決定人未來命運的最根本的道德,強調的是金錢至上,認為有了錢就有了幸福生活,有了高人一等的地位就有了錢。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有錢的給孩子存了很多錢,當官的利用貪污來的錢,給孫子輩的房子都準備好了。很多中國人把這個當作為兒女好,反而忽視了根本的道德教育,但後人能不能保住財富呢?很多人很迷茫,這時候才想起來「聽天由命」。

在古人看來恰恰是敗家的行為,今人卻當作致富模式、獲取高官的模式在效仿。提起中國的高官,大家都知道,他們靠做壞事上位,又靠著做盡壞事維持著位置,很多人已經被判了有期或無期徒刑,這就是真實的報應。

從古至今,離開「德」的錢與權是長久不了的,而且還會災禍不斷;相反,不谋私利,为人做好事,重德修心,福報自然降臨。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