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擠兌不單純 恐將爆發大醜聞(圖)
中國金融系統近期爆發異常現象。(圖片來源:Sean Gallu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6月28日訊】中國金融系統近期爆發異常現象,包括河南爆發村鎮銀行無預警凍結存戶存款,以及中國4大銀行之一的農業銀行傳出了限制存戶最高日提1000元人民幣等消息,甚至連深圳中國銀行都出現大批存戶擠兌的相關影片。中國出現種種提領爭議,顯示存戶對銀行的流動性逐漸失去信心。而專家坦言,銀行官員動用儲戶資金的醜聞僅僅是冰山一角。
自由時報與外媒報導,一直不願承認的中共政府近期已經間接證實,國內發生了銀行擠兌浪潮。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日表示,光是6月上旬的現金調撥,已經達到去年同期的近4倍。
中共官媒中新網報導稱,6月1日至15日,中國人民銀行的現金供應投放總量,已經達到了2021年同期的近4倍。不過,該行並未詳細說明,現金總量是否足以滿足民眾提款所需。
銀行擠兌,是指銀行或金融機構,同時間被大批存後要求提款領回自有的儲金,銀行遭到集中且密集的提款,很可能出現支應不及而宣告營運困難,如果未能獲得其他援助,或是讓擠提情況減緩,該銀行極有可能為此宣告倒閉及信用破產。
中國在過去幾年來,有上千家地區性銀行的擠兌現象出現增加。從2019年監管機構以「嚴重的信用風險」及跟中國「明天系」掌門人肖建華關係匪淺作為理由,控制了內蒙古地區性機構包商銀行以來,該國小型銀行的健康狀況持續受到密切關注。
截至去年12月的中央銀行數據,儘管這類「高風險」機構只佔據中國銀行體系總資產的1%,但銀行擠兌已經引起監管機構對於金融危機潛在風險蔓延與社會不穩定的擔憂。
專家研判 儲戶資金恐遭挪用
不過,為何會發生這種事情呢?時評人士文昭20日在節目「文昭談古論今」上猜測說,應該是中共當局「挪用了居民儲蓄,搞清零防疫去了」,而清零3年就跟打3年仗差不多,讓地方政府財政陷入了極大困難。政府沒錢,就先向企業索要核酸檢測費用,接著再動用醫保基金,「那麼距離挪用個人儲蓄能有多遠呢?」
文昭說,中國歷史上常常將金融工具當作財政力量來使用,特別是儲蓄工具,政府力量太大,一旦缺錢,不管存在哪的錢,都會成為政府的提款機。
對此,學者謝田表示,「村鎮銀行主管挪用和竊取儲戶存款的醜聞範圍之廣,令人震驚」,但曝光的只是冰山一角。他強調,隨著中國經濟大幅放緩,地方財政短缺嚴重,中企「尤其是房地產業難以償還債務」,銀行擠兌風潮可能會更頻繁,規模更大。
在河南省銀行擠兌事件中,監管機構中國銀保監會上月告訴儲戶:「經過初步調查,四大銀行的最大股東,河南新財富集團涉嫌與銀行內部人士串通,利用網絡渠道和第三方系統非法集資。」中國銀保監會補充說,警方已就此事立案。
河南四家銀行說,他們將開始收集受到在線交易系統關閉所影響的客戶的信息。但這對於存戶來說,並沒有獲得交待。根據年生效的「存款保險條例」第五條規定,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賠付額達50萬元人民幣。換言之,儲戶即使擁有超過百萬人民幣的存款,但在這種情況下,最多只可以拿到50萬人民幣。如果政府調查後,發現他們的儲蓄是不合規定的交易,儲戶就可能連一毛都拿不到。至於這次出事的村鎮銀行是否有依照規定幫儲戶存款投保,目前尚無法得知。
經濟學家李恒青表示,中國銀行的暴雷擠兌難以想像。中國銀行大多是承擔地方財政支出的服務功能,地方財政的上級撥款與稅收通常放在當地的中國銀行分行操作。但在發生這樣的擠兌事件後,說明中國現在的金融壞帳非常嚴重,中共政府的腐敗導致銀行毫無信用,而各級政府則是直接在「消費銀行的信用」,民眾對自己存款安全的恐懼隨時會引發社會群體事件。
李恒青表示,中國還有千家地方銀行,直接成為了當地政府的錢袋子,根本毫無約束,民眾在財產安全的恐慌中也沒有其他出路。
在這次擠兌事件中,眾專家都在評估可能對其他銀行產生的溢出效應。特別是在房地產的部分,由於中國房地產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0%,而房地產貸款佔中國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30%。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經濟學家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表示,「經濟是受影響銀行可能遇到困難的一個關鍵原因,鑑於房地產市場和房地產價格的命運懸而未決,其他銀行,甚至更大的銀行很可能會受到影響。」
有專家直言,中共政府目前首要擔心的,是銀行擠兌恐引發民眾不滿,如果擠兌加劇,原本就已經動蕩的市場可能會面臨比恆大更嚴重的黑天鵝效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