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屏蔽」這個詞就真的會被屏蔽(圖)
言論自由被束縛(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5月28日訊】我大概寫了有十年博客,基本上也算是見證了這十年裡屏蔽手段和敏感詞的變化。十年前那會兒也是有敏感詞庫,不過基本上會限定在一些特定的歷史事件和領導人名稱上,以及出現一些群體性事件後會短暫屏蔽一些人名和地名。這樣的敏感詞庫你很容易找到,你也很容易學會,只要稍加自我審查,你大抵是能在寫作時避開這些內容的。比較好笑是有一次我寫「什麼什麼大海」,結果半天發不出去,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某位領導人的名字。
這個詞庫一直在更新,其涵蓋的層面也一直在被擴展,首先是越來越多的名詞不能再講了,尤其是和政治,社會制度,秩序,國家運行有關的詞語,再後來就是很多指代性的詞也不能再講了,然後你就得開始考慮如何能夠講出來,你就開始使用許多奇怪的分隔符,同音字,試圖騙過機器。但是後來會發現機器學習也在學習,它逐漸開始理解了你那些同音字和分隔符。最好是寫英文,但是英文的那些詞逐漸也會被屏蔽,用德語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不管是哪門外語,這就意味著你寫出來的東西默認別人懂這門語言,這肯定不對。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所有精力都用來在考慮,我如何審查我自己,才能讓這篇東西被更多人讀到。你的自我審查會越來越嚴重,而且這還只是對抗機器這個環節,更不要提你還要繼續想,你如何才能騙過隨時都在巡邏的審查員,來讓你的這篇內容不被刪除,你寫太明白,它看了會直接刪除,你寫不明白,那沒人能夠讀懂。你要讓它看不明白你在講什麼,同時又要讓讀者看明白。
我後來經常在七八年後收到一條系統管理員私信,提示我我七八年前的一條博客被刪除,一條影評被刪除,一段遊記不適合公開傳播,一場演唱會回顧被建議修改,我回去對著那些內容抓耳撓腮,也看不出來修改的地方在哪。
對了,你們知道嗎,有一陣子,「屏蔽」和「敏感詞」這兩個詞語也是被屏蔽的,你只能用,「屏了」和「閩贛詞」來替代。這就意味著當你今天想說我這條微博會被屏蔽,使用了「屏蔽」這個詞,然後就真的會被屏蔽。怎麼樣,神奇吧!
而且,這甚至還只是到對抗機器與人工審查這一步而已。你還沒想到在舉報風愈演愈烈的年代,你的隨便一句話,一個用詞,一點情感表達,都可能會招致一場瘋狂的舉報運動。你會在每一個角落思索,這一句會不會傷害網民們的感情,會不會被刪帖是第一位,除此之外被舉報呢?
所有的這一切,我們統統稱為自我審查。你審查一切可能,最後將你的表達限定在一個足夠安全的範圍內,而即便如此,我可能也還是不夠敏感,不夠審查,大概平均下來,每天會有至少不止一條內容會觸發機器,審查員,與舉報者的敏感神經。
而且,我所說的這一切,只還是博客時代而已。在短視頻時代,技術和手段變了,玩法也變了。我沒有用過短視頻,我就不講了。
所以,你告訴我,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當你在講出中文已死的時候,你究竟在講些什麼東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