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前赤壁賦》體悟(圖)


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繪圖:志清/看中國)

前赤壁賦》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我第一次接觸此文是在電視裡,當時在放一部電影,片中有一個情節:一位老年的語文教師昏迷了,他的兩位學生輪流給他背這篇文章,我覺得文中的意境非常美,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前赤壁賦》,我感到有一種力量驅使我將此文背了下來,再後來隨著自己修煉的不斷深入,慢慢悟到此文其實是作者借夜遊赤壁來表達自己所在層次的一些感悟,不是一般認為的在政治上失意後的一種豁達。一般的豁達修養好的常人有時也能做到,但蘇軾則遠遠超過了這個層次。下面我試著對此文作一個解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第一段寫蘇軾和客人泛舟游赤壁,一般的解讀著重於文字的優美,但有兩個關鍵因素是一般常人的解讀忽略了的,一是蘇軾本人是修煉人,層次也不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他的朋友也不是泛泛之輩,根基也都是不錯的,這才能引出下文,二是月,這個月貫穿了整篇文章,沒有這個月也就沒有了這篇文章。雖然此文是賦,但散文的成分很大,我們知道散文講形散而神不散,月就是本文的神,月在這裡當然是常人中的那個月亮,但又絕不單單如此,月在古文中常引申為故鄉,歸家。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等,所以這裡指通過修煉返本歸真,回到自己真正的家。月夜很美,泛舟於江上也很靜,這樣的環境很適合打坐入定,而定中的感受往往又很美妙,所以他們坐了一陣,這才有「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第二段「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坐了一會兒,他們出定了,飲酒唱歌,歌的內容「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裡的美人借指月亮,引申為對在高層空間真正的家的美好情懷和嚮往。「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簫是屬於仙界的,八仙裡韓湘子就是吹簫的,無疑,這個客的演奏水準是相當高超的,他必須是一個根基相當好的人才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和巨大的穿透力,這裡的「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不是一個比喻,而是在那個場景中真真切切的事實,用功能才看的到。另外音樂本身也是活的,所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也是客觀的描繪,不是感覺或想像。

這位客的根基很不錯,可又覺得修煉艱難,畏懼,無奈。這種情緒在他的簫聲中體現出來了,蘇軾感受到了,所以才有了下面的一段: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這一段中客以曹操引開,感嘆這樣的大英雄都會過去,世間的功名利祿都不能長久,而自己想「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這明顯是求道之心。而「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又表現出了客對修煉艱難的畏懼和無奈。

下面一段則是蘇試對他的鼓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這一段是蘇軾在自己的層次對得失的理解,是他真真切切看到的,靠常人的層次感受是達不到的,他看到萬物都在變化,但總體又都是無窮無盡的,而人,社會又是和宇宙對應的,「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簡單講就是該是你的早晚都是你的,不是你的不強求,不要執著常人中的得失,後面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其實是講真正放下對常人中名利情的執著,就能真正感受到那種無欲無求的美好,清風明月一直都存在,可是現代人被各種物慾的執著占據了頭腦,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他們的美好?清風明月都是有生命的,持久永恆的,真正修煉上來就可以直接和他們溝通,那種感受比任何常人中物慾的滿足都美好的多。

其實何止清風明月,真正開悟後能看到感受到溝通到的好東西太多了。常人有時到優美的場景中也能感受到身心愉悅,一時忘了常人中的種種得失和執著,因為那種場有強大的同化作用,但都是短暫的,一旦回到現實中又開始為名利爭鬥了。而真正修煉上來就不一樣了。看得出這位客儘管根基不錯,但還是不能完全放下對名利的執著,而蘇軾則因勢利導給他鼓勵,叫他不要放棄。

客很受鼓舞,所以「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

這篇賦看似寫月夜遊記,實則是幾個修煉人之間的切磋,由於蘇軾本身的層次高,又有神助,所以此文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本文留言

作者清風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