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以鮮血為臺灣寫下戰爭預案 臺灣能吸取什麼教訓?(圖)


2019年5月30日,臺灣炮兵在臺灣屏東舉行的海灘反入侵演習中。實彈射擊是年度演習的一部分,旨在證明軍方有能力擊退任何攻擊。(圖片來源:Patrick Aventuri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3月13日訊】俄烏開戰帶給臺灣什麼樣的啟示?在近日自由亞洲電臺「亞洲很想聊」節目中,有觀點認為,在俄烏之戰中,烏克蘭人用鮮血為臺灣人民寫下戰爭預案,臺灣要吸取教訓。而台海若有事,外國是否會協防?有專家表示「協防已經在發生。」

俄烏開戰超過兩週,戰事呈現膠著狀態。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黃介正在節目中從三個層面解讀。首先,8年前俄軍入侵克里米亞,以迅雷不及掩耳方式短短3、4天就控制全局,創造既有事實,在北約和歐盟以及西方國家沒有時間反應時就大勢底定。再者,當初俄羅斯用兵指導很可能不是全面摧毀烏克蘭,俄國沒有估算到因為沒有斷電斷網,造成政治、心理灰區的影響。此外,俄軍兵力分散也是受挫的原因之一。

黃介正:「俄羅斯在軍事作戰概念上,用更新的合成營部署,他們現在有144到168個合成營,每個營大約1千人。這種高科技現代作戰打法,兵力分散在四路,包括在白俄羅斯、在烏東還有克里米亞兵力分散。外線作戰沒有用優勢兵力,俄軍地面部隊編成,4個合成營每個營1千人加起來兵力就這麼多。因為是高效、高科技,犧牲的兵源很難用後備兵力補充。」

俄烏戰爭陷泥淖黃介正:普京騎虎難下找退場

「普京最近情緒極為不好,因為他已經輸掉最後總體勝利,因為他不會是贏家。」黃介正說。

黃介正指出,現在俄羅斯的國際形象,經濟、金融、以及普京個人政治前途和威望都已經輸了,現在普京要的很可能是在軍事上的獲得,他悲觀地說,隨之而來就變成殺戮,承受的就是烏克蘭人民。

黃介正:「普京現在想的是退場(exit strategy)。我覺得他現在騎在一隻大老虎上,形勢讓他無法退。西方可能就說烏克蘭你們挺(hold)住,我們繼續協助你;普京就是用軍事甚至更殘忍的手法,屈服烏克蘭人抵抗意志。我們不知道最後普京會如何選擇?」

烏克蘭人用鮮血保家衛國 臺灣學到什麼?

「因為有全民的準備,侵略者才會知道這不會是一場輕易的戰爭(A walk in the park),這會跟克里米亞不同。」壯闊臺灣發起人吳怡農在節目中談到烏克蘭奮力保衛家園給臺灣的啟示。

吳怡農認為,有別於8年前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戰爭,這次戰爭超乎很多人的期待,打破很多人的假設。如果當時烏克蘭在兩週前開始談妥協、投降、談判,現在或許不會學到這麼多俄軍的狀況,也無法評論哪裡出錯。

吳怡農補充說,「最重要的是全民抵抗的意志,國家才有生存、才有贏的機會,此時政府就要做好全盤的準備。除了軍事單位之外,第一線反應人警察消、民防體系、一般民眾該做些什麼,如何保護自己,這一切的抵抗計畫,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公開討論。」

「這次烏克蘭人民用鮮血為臺灣人民當戰爭情況想定,不要把他當新聞看而要吸取教訓。」黃介正提醒。

黃介正指出,臺灣已經近70年沒有面對戰爭,大家的心裏鬆懈,臺灣是民主政體有很多選舉,過去政治人物顧慮選票,盡量不要擾民,大家只敢減兵役役期,只敢告訴年輕人軍隊會保護你。黃介正說,「這次是我們很難得的機會,年輕人自己有覺醒,大家會在網路上說,如果打起來我能做什麼、幫什麼,這個機會如果放掉太可惜。」

臺灣義務役僅服役4個月 恢復徵兵制不再是禁忌話題

「我們知道保護家園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原則上我跟大家一樣都支持徵兵制。」吳怡農在節目表態。

不過,吳怡農也指出,他支持徵兵制的前提是「改革兵役制度」。他進一步解釋,「要讓大家進部隊是學得到東西,要讓大家知道國家需要你時,不管是地震、天災還是戰爭,知道我的任務、知道我的隊友是誰、知道如何幫忙,這個改革是前提。」

除了義務役的役期延長問題外,臺灣後備教召制度改革也被熱議。國軍從今年3月起將後備教召從5-7天,首次延長為14天並且一年一訓。

吳怡農曾在2020年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共同提出「國土防衛隊」構想,目的是要善用包括後備軍力的一切可用資源,推動臺灣建立可信的嚇阻力,以嚇阻戰爭。

吳怡農在節目中剖析,不管是「國土防衛隊」或是重建民防體系還是改革後備部隊,名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建立機制,要有訓練、組織、配備。他強調,「全民都要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這非常重要。」

看到最近烏克蘭的情勢,吳怡農認為,臺灣或許開始有具體的想像何謂「社區防禦」,每一個人怎麼擔起保衛社區的責任。「衝突時,軍隊不可能做這件事,警消有更重要的任務,每個社區要自己扛得起自己的安全,才能談‘協防’。」吳怡農說。

吳怡農證實:國際協防臺灣「已經在發生」

從香港反送中運動後,乃至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直到烏克蘭戰事爆發,臺灣人不停地想找答案,當台海有事,美國會協防嗎?

「過去幾年不管是哪個執政黨執政,我看到美國政府不斷在跟臺灣討論,把我們國防防禦態勢(defense posture)做得更到位。過去幾年時常提醒我們後備改革非常重要。協防已經在發生。」吳怡農在節目中表示。

吳怡農解釋,美國參考過去國際的經驗,和他們觀察到的內容,告訴臺灣如何可以把國防做得更好,如何考量中共過去20幾年的軍事革新。他補充說,「這是一個持續的(continuous)的合作,不是事實發生後人家會不會來,事實上是國際組織、國際社會、其他國家已經在臺灣,不斷地跟我們在安全上合作。」

吳怡農提醒,與其討論美國會不會協防,換個角度看,所有在乎臺灣未來的民主國家都有一個「避免戰爭發生」的共同目標,不是衝突發生後才來協助,是從現在開始做好才有「威懾作用(deterrent effect)」。

黃介正以這次烏克蘭為例,分析外國能給臺灣的支持。他提到,在俄羅斯陳兵烏冬之時,所有北約(NATO)國家,歐盟以及美國空運的飛機密集運物資到基輔,這可能是普京的失誤,給敵人太多戰略預警。開打後,北約和美國的電偵機、無人機從航跡顯示,已經切入烏克蘭境內,提供烏國關於俄羅斯部隊行進、停滯、還是補給的相關情報。他指出,所謂的掌握戰場、情勢覺知(situation awareness)很重要。

黃介正:「這些都是大家要記筆記的地方,可是不要忘記不是只有臺灣在記筆記,海峽對岸也在記筆記,他們應該會避免同樣的錯誤,這是我比較擔心的。國際可以支援,支援最後是你自己打(仗)。」

黃介正給國軍國防戰略指導的建議,就是8個字「強軍維和、不戰為勝。」臺灣很小很脆弱,最大的勝利就是讓敵人打不起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亞洲很想聊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