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咬指甲」的孩子 長大後都怎麼樣了?(組圖)
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2歲的小傑,從小就喜歡「咬指甲」:早上吃飯前咬,上學路上咬,寫作業時咬,晚上看電視時還咬,10個手指都被咬的光禿禿的。剛發現時,小傑媽媽告訴兒子,這樣很不衛生,以後不要咬了;小傑表面答應媽媽「咬指甲」後,一不注意又咬了起來。小傑爸爸為此還打了好幾次孩子,但結果都不管用。
聽街坊鄰居說,孩子愛「咬指甲」有可能是身體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於是,小傑爸媽便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發現鈣鐵鋅各項都正常,醫生建議帶孩子去看看心理門診。
最後通過相關心理測試及醫生的面談,發現小傑不僅情緒低落、而且還很不自信、極度缺乏安全感。問其原因,才發現小傑從小與父母分離,直到上小學時父母才回到身邊,這讓他對父母很「陌生」。
當小傑出現「咬指甲」行為時,父母不是批評就是打罵,這讓小傑很是緊張,不經意間就會通過「咬指甲」來自我安撫。
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逃不過2種結局
指甲縫雖小,但卻是「藏污納垢」的「好地方」。孩子若長期喜歡「咬指甲」,輕者因「病從口入」而影響身體健康;重者因長期的壓力,而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
據兒童專家表示:經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多半逃不掉2種結局。
1、小病不斷
網上一位網友,曾針對「咬指甲」一行為作了一首打油詩:有個小朋友,毛病愛吃手;指甲長了他不剪,放在嘴裡咬一咬;天長日子久,面黃身體瘦;到了醫院一檢查,毛病全在愛吃手.
因為,指甲蓋中細菌眾多,是一個「藏污納垢」的好地方,孩子們在「咬指甲」的同時,細菌也會「病從口入」,從而讓孩子小病不斷,影響身體健康。
2007年,土耳其專家挑選了59名學生,通過檢測每個人的口水中是否有造成腹瀉或嘔吐的細菌。檢測結果發現:測出陽性反應中76%的孩子喜歡咬指甲;而不喜歡咬指甲的人中只有26.5%驗出陽性反應。
可見,咬指甲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直接影響,通過對同齡孩子的對比,經常咬指甲的孩子,體質更差,更容易生病。
2、缺乏安全感
孩子喜歡「咬指甲」,很有可能是心理出現了問題。
在一檔《育兒大》節目中,有個小女孩在寫作業時,就特別喜歡「咬指甲」。據醫生分析,這是由於小女孩媽媽在輔導作業時,不斷指責。孩子在媽媽的指責下,就容易緊張、焦慮、甚至缺乏安全感,就習慣用「咬手指」來緩解自己的緊張。
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孩子的心理就得不到安撫。久而久之,長大後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性格也會受影響。
對「咬手指」的孩子,父母該怎麼辦?(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對「咬手指」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面對喜歡「咬手指」的孩子,父母在孩子手指甲上抹黃連水、苦瓜汁的父母比比皆是,可不僅沒用,還造成孩子吃手的頻率越來越高。那面對經常「咬手指」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1、找到誘因,對症解決
當孩子經常性「咬手指」時,父母單純語言上的「制止」作用不大。此時,父母應該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看是身體病因還是心理誘因導致?
如果是孩子身體缺乏某種微量元素,可以通過日常飲食進行補充。比如缺鈣就多吃含鈣豐富的海帶、蝦皮;缺鐵就多吃含鐵豐富的豆製品、動物肝臟;一段時間後,或許就能慢慢恢復。
如果是心理誘因導致,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多陪伴孩子,經常性的擁抱孩子;其次,通過相關動畫片與繪本,讓孩子意識到[咬手指]的危害。
孩子的壞習慣不是一樣養成的,糾正之路也需要一步步來。父母在幫助孩子糾正的過程中,切忌過度的責罵,畢竟「物極必反」。
2、試試「限制療法」
面對經常「咬手指」的孩子,要想一下糾正很難實現,父母可以試試[限制療法]。比如一開始,限制孩子不能在家[咬手指],再一步步的過度到公眾場合;一開始,限制孩子咬手指不能超過2個手指,再過度到咬1個手指,直到戒掉「咬手指」這個壞習慣。
同時,每天早晚,父母可以用大拇指按摩孩子的嘴唇周圍,以緩解孩子想咬手指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