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有錢還想更有錢——中共可以買美國的心理機制(圖)

 2022-01-30 09:5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美元圖案
「金錢就是一種癮」,終究讓美國人在享受前所未有自由的同時,也必須面臨某部分社會契約和共識的瓦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1月30日訊】「對話中國」智庫所長王丹在上報發表一篇文章,提到美國大學系統在金錢誘惑下,已成中國滲透的重災區。此外,更早之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曾發現旗下許多科學家未能清楚交代和中國政府間的財務往來,其中為數不少經調查後不是直接被開除就是走上法院,之後沒多久,胡佛研究所就發表一份重量級報告,警告中共已全面撒錢操控美國政府、大學、智庫、僑界、企業和媒體。

中國「買美國」早是公開的秘密,很多企業、智庫、公司、組織和中國在資金上都有著共生關係,歷來美國科學界和校園、智庫圈有頭有臉的人物,也不乏中國鎖定「收購」的對象,這些人的作用不只在暗中輸利中國,更在於他們很自然地會借由個人話語權,去扮演台面上中共政策的最佳擁護者。例如當年西方學界出現「既然劉曉波觸犯了中國法律,我們就不應該干涉他國政府執法」等言論,差不多就是這樣來的。

當我們探究中國以金錢滲透美國究竟有多嚴重時,其實另一個問題也很令人好奇,就是為什麼那些在美國社會已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卻對東窗事發極可能讓自己身敗名裂的事無所顧忌(如哈佛教授利伯)?簡單來說,已這麼有錢的美國人,為什麼會受不了一個人均GDP只有它六分之一國家的誘惑?而答案或許更簡單,就是「在美國,誰都會想要更有錢」。

於是,這又回到在美國當地由來已久的質問:「美國人為何如此貪婪」。會這麼問,並非說美國人真的生性貪婪,而是逐漸清晰的是,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壯大,確實相當程度是建立在個人享樂主義的追求上,也就是一個鼓勵競爭、追求卓越的社會,其回報往往不缺奢華的物質反饋。任何人久經美式文化洗禮,應當都會接受「賺錢就是為了花錢」。一間有水準的法學院敢向學生索取三年25萬美金的學費,只因為他相信你畢業後很快就可以賺回來,因為從這所學校畢業,「代表你就值這個錢」,這也是美式資本主義極致表現的其中一面。在美國,公平、正義、獨立、自信、包容、進取、勤奮,是許多人從小受到的正面教育,這些價值觀養成當然是成功的,否則這個國家不會這麼強大,但也不容諱言,「金錢就是一種癮」同樣深值人心。

美國政治記者喬治‧派克的著作《螺絲愈來愈松》,生動記述了美國各領域的人,一路以來如何像螺絲釘一樣在社會上工作、生存、奮起和滾落,乃至如何放任商業巨賈各行其是、勞動者自生自滅,並讓富人和窮人失去連結,終究釀成當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濃烈風氣。至於《螺絲愈來愈松》未盡的篇章,就是成王敗寇原來不只在美國社會造成極大貧富落差,即使「王」者之間,也還可區分出三六九等之別。你以為開著名貴跑車就是上流?當地真正「上流人士」會費心多看一眼的廣告已經是私人飛機的型號,金字塔頂端間飲食、花錢和相互饋贈的方式,其衝動和奢侈更超乎常人想像。當曼哈頓房產廣告已然標榜「買豪宅送兩張太空船票」,你覺得一名「哈佛大學教授」會覺得自己在社會上有多優秀?

於是,不只「賺錢就是為了花錢」廣泛獲得接受,連「賺錢的方式」也會在某種時刻被賦予更多的彈性,因為墨守成規,往往就是個人生活水準獲得晉升的障礙。如果有機會讓你的居家房屋區段、空間大小和車子品牌,透過變通一下致富手段,彈指間即可大躍進,你原有的道德約制力很可能就會弱化,「金錢就是一種癮」自然跟著發作。

20世紀初最震撼的金融詐騙「龐氏騙局」即出自美國,2008全球金融海嘯,也是起於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把高風險金融槓桿玩到垮掉,在在反映美國人對金錢遊戲的執迷。此外,歷來行騙經典電影,包括《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主角法蘭克為從破敗的家庭走出,鋌而走險假扮機師、醫生、律師,還偽造支票,直到被FBI逮捕前,已總計騙得400萬美元,又或者如《決勝女王》(Molly's Game)的主角茉莉,竟能從一個失意的頂尖運動員,轉而下海經營一擲千金的非法私設牌局,並週旋於好萊塢巨星、華爾街富豪和俄羅斯黑幫之間。這些高戲劇張力的電影情節,不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至於2019年上映,看似荒謬喜劇的《壞教育》(Bad Education),描述了一所公立高中學區總監和學校業務主管長年挪用公款,直到有學生發現一個連天花板漏水多年都修不好的學校,卻搶著通過不切實際的預算案,且校方高層還能開著名車住在高級社區,才一舉揭露背後醜聞,其取材正來自紐約長島羅斯林高中的真實案例。

因為「金錢就是一種癮」,終究讓美國人在享受前所未有自由的同時,也必須面臨某部分原有社會契約和共識的瓦解,也就是所謂「公平、正義、守法」和「金錢」之間,屢屢出現道德錯位,道德愈發錯位,「金錢就是一種癮」就愈不被當成一種罪過。若以美國社會鼓勵追求奢華的角度觀察,或許就稍能解釋那些美國科學家、學者,何以明知中國目的無非打擊美國,卻仍選擇收錢辦事的背後心理。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