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的白宮羅斯福廳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虛擬峰會。(圖片來源:MANDEL NGA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11月21日訊】美中兩國領袖拜登、習近平16日進行首次線上會議,雙方藉此表視了分歧,不過並沒有直接提出新的尖銳、刺激用語,一般認為這次會談只代表彼此願意進一步對話,兩人手上的劇本應會再看情況發展編寫。有趣的是,峰會前的白宮記者會上,白宮發言人又一次強調「拜登不認為習近平是‘老朋友’,這一點將持續下去」。之後習近平還是在視訊開頭以「老朋友」稱呼拜登,拜登也果然沒有對「老朋友」一詞給予半句回敬。
事實上,早自2001年,當拜登還是參議員的時候,中國領導階層對他就有一定的認識,尤其他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上還扮演了重要的助力。直到擔任歐巴馬副手,據稱他和習近平多次會面,光他個人飛行中國的里程就高達1萬7千英里。2013年拜登為緩和軍事緊張以及美國駐中記者遭驅離一事訪問中國,習近平當時即首次在人民大會堂上稱拜登是「我的老朋友」。
「我的老朋友」這說詞,便在美國去年總統大選期間不斷被用以質疑拜登的對中立場,此一時彼一時,當下美國人對中國(共)的反感達到過去未有的程度,民意所趨,拜登當然會想澄清並沒有「老朋友」這回事。最為撇清關係的一次,應該是2020年2月民主黨初選期間,拜登於一場辯論會上再被挑戰他和習近平的交情,當時他的答覆是:「我在擔任副總統期間與習近平相處的時間比當時任何世界領導人都多,如果能當選,我很瞭解自己將要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人。」而「這個人(習近平)骨子裡完全沒有—哪怕是一點點—民主精神」「這傢伙就是個流氓。」
當時他還在爭取提名,所以就算用詞辛辣,或許也只為贏得關注。之後,當拜登正式成為民主黨候選人,待選舉進入白熱化,用字遣詞必然會根據需要稍做修飾。不過,他口中的中國儘管未達他稱俄羅斯為「對手」(opponent)之等級,但也成了一個「嚴峻的競爭者」(serious competitor)。
對美國人來說,模棱兩可的說法經常不甚討喜(尤其在談判桌上),因為他們在乎的是說出的話能有助於接下來的實際行動,所以最好是用確切語言傳達訊息,只要對方能清楚明白你的意思,你的語言就是有效的。我們或可借由美國認知心理權威史都華的研究,進一步理解美國人用語的內在,例如史都華認為美國人之所以喜好用確切的語言,主要基於這塊土地長久以來務實處事風格,有時為了避免英文詞彙本身的模糊性,則常會使用雙詞並置等強化修辭的技巧,去凸顯說話者的精確用意。
於是,拜登說中國是「嚴峻的競爭者」(serious competitor)便是典型例子,把一個形容詞加在一個原本可能詞義略為含混的名詞之前,相互呼應,對美國人來說,這便足以表現出務實的美式思維,而如果這樣對方再聽不懂,他們恐怕也沒轍了。
若從美式英文角度理解,拜登那時的對中立場應該已算明確定,直到今年6月,拜登在一場記者會上,面對福斯電視記者刻意問他是否會以「老朋友對老朋友」的方式,要求中國配合調查Covid-19的起源,關於這個問題,他原來最想澄清的是:「讓我們直截了當地說吧,我們彼此很瞭解,但我們不是‘老朋友’,這(調查Covid-19)只是純粹就事論事(It’s just pure business.)。」
這樣一來,我們不太瞭解的反而是習近平了。雖有一說,指「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及主要領導人),在褒稱長期對中友好的外國人士時所使用的正式用語,過去在《人民日報》曾頻繁出現,被稱的對方多半是欣然接受,從來沒有人會特別澄清「我們不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卸任前,在和習近平最後一次的視訊中也得到同樣稱呼。
而今,問題就在當對方不只曾直呼你為「流氓」,又外交辭令的使用也來到「嚴峻的競爭者」,尤其自始至終不承認和你之間屬於「老朋友」的關係,還要請發言人、幕僚對外代為特別強調,彷彿就是要昭告天下,為什麼習近平還是堅持要以「今天是我們第一次以視頻的方式會晤,看到‘老朋友’感到很高興。」為開場?更何況視訊會議開始稍早之前,白宮發言人沙琪不才又再次提到:「我可以向你(記者)證實,他(拜登)還是沒將他(習近平)視為老朋友。」
在對方已經如此直白下,習近平仍繼續強稱對方是「老朋友」,就算是共產黨制式用語,也令人有些匪夷所思。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