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佛家卍字元的真正涵義(圖)
佛家建築卍字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卍字元是一個古老的標記,原文源自梵語的「SVASTIKA」,很多人都能從古代的佛廟建築、繪畫中看到他的出現。那麼這個神秘的符號到底代表什麼涵義呢?有人說是幸福、好運、福德,那麼真相是什麼?
有人說最早所知的卍字元發現於公元前2500至3000年的印度和中亞。一項1933年的研究指出,可能公元前1000年,卍字元就從印度經波斯、小亞細亞(亞洲西部)到希臘,然後進入義大利到德國。
據維基百科記載:卍(左旋)或卐(右旋)[注1](中文讀作「萬」;注音:ㄨㄢˋ;拼音:wàn;粵拼:maan6;該字稱「萬字」)是一對古老的符號,也是漢字系統的其中一對字元。「卍」和「卐」兩個字元已作為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收錄於Unicode之中。
中國最早的「卍」字元出現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卍」字元也出現在漢代的五銖錢幣上。中國傳統紋樣中就有使用這個符號的萬字不到頭。康熙字典收錄了左旋的「卍」為漢字,其部首是「十」,筆劃數為六。
在英文世界,「卐」字稱為「swastika」,這源於梵語拉丁字母轉寫的「svástika」(梵語:स्वस्तिक,羅馬化:svástika)。印度教的「卐」字形狀和常見的「卐」字元不同,它還包括四個圖點。「卍」字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中被認為是一個神聖和吉祥好運的標誌。它宗教的用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它史前的出現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萬至一萬三千年。
在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中,卐字(藏文:གཡུང་དྲུང་།,威利:g.yung drung)是「永恆不變」的象徵,由於藏傳佛教中使用的轉經筒都是從左向右轉,所以都寫作「卐」(右旋)。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鳩摩羅什、唐代高僧玄奘將「卍」翻譯為「德」。
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經論》中譯為「萬」字,中國唐代武則天將卍定音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佛教中亦寫作左旋的「卍」,但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等認為應以右旋的「卐」為準。
《紐約時報》書評藝術部主任斯蒂芬・海勒在《卍字元:無可挽回的符號》一書中寫道:「施烈曼推測卍字元是他德國祖先的一個宗教符號,它將古代的條頓人、荷馬的希臘人和吠陀的印度人聯繫在一起。」
事實上,卍字元早在古希臘也被廣泛使用,在古希臘神殿建築和神器上都有卍字元標記。公元前十至八世紀的古希臘人使用的彩陶器皿上繪有卍字元,古羅馬祭壇等建築物上也有卍字元標記。這個圖案也出現在早期基督教中。古印度、西藏、日本、韓國等地重視佛家修煉的地區都有卍字元的圖案。
卍字元廣泛存在於古代東西方文明,甚至也出現在非洲、南美的文化中。法國羅浮宮所藏的六千年前的美索布達米亞陶碗上就繪有卍字元。對中國人和東南亞人而言,卍字元通常和佛相關,許多古佛雕塑或畫像中,佛的胸前都有卍字元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