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迷思:中國人餐桌上的「頭號殺手」(組圖)
高鹽(鈉)飲食已成為全球餐桌上的「頭號殺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民以食為天,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近年來,高鹽(鈉)飲食已成為全球餐桌上的「頭號殺手」。以下10個關於「鹽」的日常迷思,你信幾個呢?
10個關於「鹽」的日常迷思
1、吃鹽越少越健康
鹽吃的越少越健康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食鹽中的「鈉」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之一,想要控制血壓、維持肌肉和神經的正常功能,都需要攝入適量的鈉。
食鹽和鈉的換算:1g食鹽=400mg鈉,1g鈉=2.5g食鹽。
18~49歲成年人鈉的適宜攝入量(AI)是1500mg/d,約是3.75g食鹽。
2、不吃鹽沒力氣
有人以為不吃鹽沒力氣,於是給1歲以下孩子的食物加鹽。1歲之內寶寶輔食是不加鹽的,包括母乳在內,很多天然食物都含鈉,不需要擔心不加鹽,鈉會不足。
1歲的嬰兒一次性攝入5~6克鹽就有致死風險,日本曾發生過這樣的案例:保育員老師給1歲寶寶偷餵鹽水,結果導致其夭折。
「不吃鹽沒力氣」這句話說的「鹽」,應該理解為「電解質」更為合適;腹瀉時喝的補液鹽就是用來補充水和電解質丟失。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氯化鉀、葡萄糖等。當人體缺鉀時,不但精力、體力會下降,耐熱能力也會下降。
3、晨起一杯淡鹽水通便排毒
想達到晨起一杯淡鹽水通便排毒的效果,必須是很高濃度的鹽水(沒辦法喝)才能達到一定的滲透壓,起到通便作用。
一點淡鹽水不但沒效果,早起一杯鹽水還會加重身體缺水的狀態。且中國人吃鹽普遍超標,每天如果再多喝一杯鹽水,不是更糟了嗎?
4、鹽水洗菜可去除農藥
淡鹽水對甲醛的溶解度較大,其他農藥就不好說了。鹽水的濃度過高,滲透壓過高,會導致細胞萎縮、破壞,還會損失營養價值。
WHO推薦的清洗蔬果方法是:浸泡、流水沖洗,最好搓洗30秒。
5、沒有患高血壓不用控鹽
日常飲食的口味,清淡一點比較好。吃太多鹽除了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之外,WHO及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近年的專家報告都指出:鹽和醃製食物可能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6、流汗後要補充鹽分
出汗會消耗鹽分,但是流失率卻因人而異。有研究表示:對熱環境適應後,鹽分流失率會下降,尤其是鈉。
酷熱的天氣下,劇烈運動出汗較多,建議大部分人只需通過正常飲食就能得到補充,不需額外增加鹽的攝入。運動後多喝水就能補充失去的水分。
7、海鹽比普通鹽更健康
海鹽比普通食鹽更健康嗎?不是的,此二者只是製作工序不同,海鹽的加工程序更少。但是海鹽和普通食鹽的鈉含量都為40%左右,以重量計算,鈉含量是一樣的。
海鹽多為粗鹽,粗鹽適合醃肉;但海鹽和普通食鹽營養價值相同,不妨根據烹飪需求或喜好來選擇。
8、低鹽飲食不好吃
許多天然食物能為食物增添風味,如蔥、薑、蒜、胡椒、辣椒等,用新鮮辣椒或乾辣椒來取代辣椒醬,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鈉鹽攝入。
建議選用新鮮蔬果調味,例如檸檬、菠蘿;筍、雞蛋、蘑菇也都自帶鮮味;洋蔥和胡蘿蔔亦帶有甜味。
減少用鹽量,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淡而無味,但習慣以後,漸漸的就會更懂得欣賞食物天然的風味了。
9、少放鹽就是低鹽飲食
很多罐頭等加工食材,通常也加了鹽,或是含鈉的防腐劑。(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少放鹽就是低鹽飲食嗎?生活中很多調料、醃製食品都是高鹽食品,味精中也含鈉。
調料和小菜中的鹽:15ml醬油≒2.5g鹽、10g豆瓣醬≒1.5g鹽、一塊20g腐乳≒1.5g鹽。
鹹菜、榨菜、乳酪、蝦皮等配料也含不少鹽。罐頭、香腸等加工食材,通常也加了鹽,或含鈉的防腐劑。
做菜的時候,如果使用這些調味料,就一定要減少鹽的用量,甚至不要放鹽;用了提鮮的醬油、雞精,也可以少放鹽。
10、沒有吃很鹹 不用擔心鈉攝入超標
一些加工食品吃起來沒有鹹味,但加工過程中都加了鹽。如麵包、麵條、餅乾,製作過程中可能直接加鹽,還可能以抗結劑、酸度調節劑或者膨脹劑的形式出現。
不知不覺中,我們吃了不少鹽。一個麥當勞芝士牛肉漢堡,含有1100mg的鈉。香港一項調查發現,平均一碗湯(240g)所攝取的鈉,占每天推薦攝入量的36%。
如果烹飪時不小心鹽放太多,再放一點糖,就能中和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