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母親成員萬安公墓祭親人(圖片來源:自由亞洲電臺)
【看中國2021年6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文儷綜合報導)今天(6月4日)是八九六四32週年,張先玲、尤維潔等7位天安門母親成員於早上到北京萬安公墓,拜祭32年前死去的親人。網路上亦儘是一片祭奠之聲,網友們紛紛轉發當年的視頻片段、照片來紀念曾在天安門罹難的熱血青年。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6月4日早上,7名天安門母親成員包括張先玲、尤維潔等到北京萬安公墓祭奠在屠殺中死去的親人。悼詞中說道:
在屠殺中遇難的8名親人,當年正值青春年華,滿懷愛國的激情走上街頭,想不到竟被殘酷殺害,獻出年輕的生命。作為親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樁慘案,是她們心頭永遠無法消除的痛。悼詞指,32年來,她們心中的悲痛絲毫未減,只是將悲痛深埋心底,擦乾眼淚,向剝奪親人生存權的當權者討還公道。
悼詞提及難屬之中已有幾位離世,「我們活著的人,一定會擔起更重的擔子,抗爭到底,至死不渝!」還強調:「我們相信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劊子手必定會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另外,網路上也儘是一片哀悼之聲,網友們紛紛轉發六四相關的資料視頻,來紀念當年被血腥屠殺的青年們。
難忘1989年天安門熱血愛國青年👍💪
— Lucy Zhao (@LucyZha94759559) June 4, 2021
Brave young patriots 1989.6.4 on Tiananmen Beijing 👏💐
pic.twitter.com/2SGC1I2j7i
六四讓人想起鮮血,想起坦克,中共不希望人們追問誰製造了六四大屠殺。32年前那場被邪惡中共鎮壓的民主運動,中共說那是「一場風波」,但是天安門母親永遠不會忘記自己參加和平示威的孩子們是如何被中國軍隊奪走了生命。 pic.twitter.com/nfG3g2qEDw
— 良知❣️❣️自知 (@wwXAnA6w) June 4, 2021
1989年6月4日中共的軍隊開進北京城,動用坦克機槍鎮壓請願大學生,血洗天安門。血腥屠殺究竟造成多少人死亡?中共迄今也沒有公布具體的死難者名單和傷亡的人數,更談不上賠償。中共官方給出的數據稱,1989年全國暴亂和動亂期間共有931人死亡,兩萬兩千多人受傷。北京的死亡人數為523人,其中北京學生57人,北京居民45人,外地學生171人,外地職工、居民和農民229人,另有身份不詳者21人。
不過,中共官方數據與其他來源的統計數據差異很大。北京紅十字會當時的統計大約2千600人死亡,傷者為3萬人。後來,英國和美國的解密資料都認為有一萬多人被殺。歷史文獻學者吳仁華對各戒嚴部隊途經地點和北京各家醫院的資料進行過搜索和整理後認為,北京紅十字會的數據應該最為可信。
據「天安門母親」在「六四」30週年時收集到202名罹難者的相關資料顯示,罹難者中年齡最小的僅9歲,最大的66歲。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有工人、司機、工程師、廚師、音樂家、復員軍人、辦公室工作人員等。有一個女兒在去看望喪偶不久、獨自在家的母親時在半路上被打死;一名學生在試圖勸解對峙的軍民雙方時,被軍官近距離開槍打死;有些在參加搶救傷員時中彈身亡;有些是在拍攝照片時被戒嚴士兵開槍打死。
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副主席和歐洲之聲理事會主席廖天琪認為,「六四」是中國當代歷史上繞不過去的一個坎,提起「六四天安門大屠殺」讓人除了感到「痛」,還感到「恥辱」。
時政評論人士唐靖遠亦表示,「六四」確實是中國當代歷史上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中共建政以來,已製造了很多中國當代歷史繞不過去的坎:「從建政初期對地主和資本家的系統性殺戮,到人為製造的大飢荒慘禍;從十年浩劫的文革,到六四的屠殺;從對法輪功史無前例的鎮壓迫害,到對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的群體滅絕式迫害。這都是中共不敢面對並恐懼被曝光的中國歷史繞不過去的坎。」
唐靖遠直言,「中共的歷史就是一部殺人史,它要靠暴力不斷殺戮所有反對它的人,然後靠謊言不斷掩蓋,這個本質從來都沒有變過。無論換了多少個黨魁,中共的本性永遠不會改變。」
美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於北京時間6月4日在推特發文紀念六四並向中共喊話:「6月4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屠殺鎮壓的32週年紀念日,成千上萬的抗議者只是要求尊重他們的權利和自由,但是中國(中共)殺死了他們。」布林肯表示:「人權是普世的,所有政府必須保護和促進人權。」
来源:June 4 is the 32nd anniversary of the PRC’s deadly crackdown in Tiananmen Square, killing thousands of protesters simply calling for their rights and freedoms to be respected. Human rights are universal, and all governments must protect and promote them.
— Secretary Antony Blinken (@SecBlinken) June 4, 2021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