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劍術套路帶來不小的影響,至今我們演練的武術套路中,亦有所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史記》中曾有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吳越春秋》記載:「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劍,特鋒利,為干將莫邪所從出,亦名川也。」據考證,河南西平棠溪春秋屬楚,戰國屬韓,是當時冶鐵鑄劍的勝地軍工基地,距今已經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先人們在這裡開創了中國的鐵器文明,輝煌了中國的寶劍文化,而高超的劍術則深刻地影響了現代武術。
漢代劍術已甚精備,鬥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曹丕《典論・自敘》:「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游,具得其法,余從阿學精熟。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這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劍術的高超和鬥劍風的興盛。
楊泉《物理論》:「阮師之作刀,受法於金精之靈,七月庚辛,見神於冶監之門,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鏈,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夾刃,方口洪首,截輕微不絕絲髮之系,斫堅剛無變動之異。」
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對後來劍術套路及表演技藝的發展,影響很大,至今我們演練的武術套路中,亦有所見。
神傳文化,歷史久遠,修煉人知道:劍是更為久遠的史前文化。到了戰國時期,冶劍之術異常發達,當時的干將、莫邪、湛盧、龍泉、太阿等名劍被人們千古傳誦。莊子《說劍》中記載了當時習劍的情景,但他更注重以道德和勇氣鑄成的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可以說中華文化的武和文又同根相連,舞和武亦同體相生。中華文化的源泉是道德、是神傳。
責任編輯: 吾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