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著急解決「卡脖子」 清華成立新學院(圖)
4月22日,清華大學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4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視察清華大學時提出,發展勇於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4月22日,清華大學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專攻晶元研發等技術。
中國集成電路人才嚴重短缺,尤其缺少領軍人才、複合型創新人才,已成為制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最大軟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規模在51.19萬人左右,預計到2022年前後,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4.45萬人左右,人才缺口將近25萬。
習近平早前在武漢考察集成電路生產線時稱,「裝備製造業的晶元,相當於人的心臟。心臟不強,體量再大也不算強。要加快在晶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
在4月20日,習近平率眾前往清華大學考察,並與師生座談。習近平稱,「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各大學要「加快培養緊缺人才」。
面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科技封鎖,習近平還說,各大學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發展勇於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官媒《新京報》報導,清華大學4月22日宣佈成立成立集成電路學院。
據悉,集成電路學科以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為基礎,涉及電子信息、儀器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和機械工程等相關工程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清華大學表示,集成電路學科的建設將在該校多個優勢學科的支持下完成。
「關鍵核心技術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的成立,就是要為實現集成電路學科國際領跑、支撐中國集成電路事業自主創新發展做出關鍵貢獻。
清華大學是中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官方數據顯示,自1956年設立半導體專業,清華大學在集成電路領域迄今已培養本科生4000人以上,碩士生3000人以上,博士生500人以上。2016–2020年,超過七成的畢業生進入集成電路產業和科研領域。具體而言,紫光展銳、紫光國微、兆易創新、長江存儲、韋爾股份、卓勝微等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公司的創始人及高管不少都是清華大學的學員。
不過,即便如此,中國在高端晶元等方面的技術仍然落後於其它國家。
4月21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出席一場產業智庫論壇說,中國半導體製造落後台積電5年以上,現在「還不是對手」。而在IC設計部分,中國落後美國及臺灣1至2年。
張忠謀也說,在臺灣的各項產業裡,能與世界競爭且具有優勢的,半導體製造是第一個,而這樣的優勢得來不易,守住也不易,「政府、社會及台積電本身要努力守住。」
天鈞政經智庫研究員任重道指出,獲得高端晶元和取消美國加征的貿易關稅等,是習近平當局夢寐以求的事情,而美國總統拜登則手握川普(特朗普)留下的籌碼,構思著如何與習近平談判,以及控制美中關係的走向。習近平當局則在不斷試探拜登政府的底線,可以說,雙方都在打著小算盤。
中國晶元是因為才開始發展不久而導致處處落後其它國家?
任重道指出,其實不然,1982年10月4日,中國國務院成立了國務院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確定發展大中型計算機、小型機系列機。之後該小組雖然歷經改名與合併,但是其職能一直存在。特別是近年其人員配置規格更高,現在的名字是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是習近平,副主任是李克強、王滬寧。
近40年來,儘管習近平當局對晶元很重視,但國產晶元和發達國家比較,仍然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中國所需晶元80%左右還得依賴進口,尤其是高端晶元,在中國更是十分稀缺。在全球晶元產業鏈上,中國處在中下游的地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