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只寫下2首唐詩 居然勝過所有詩人(圖)
張若虛一生只撰寫了2首詩,但卻憑藉《春江花月夜》而獲讚「以孤篇蓋全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提及唐朝,眾人皆知是詩歌的國度,從初唐到盛唐,再到中唐及晚唐,一首接著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相繼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牽引著大家去到了那個悠遠的國度。在唐朝,除了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外,還有很多優秀的詩人,其中有一位號稱最「懶」的詩人張若虛,一生只撰寫了2首詩,其中一篇詩作《春江花月夜》還被讚為「以孤篇蓋全唐」、勝過所有唐朝詩歌。
張若虛和不少藝術家一樣,都是生前無名,直至死後,作品的價值才被後人發現的人物。不過,張若虛並不像其他人那麽高産,因為在他的一生中,只有兩首詩。這兩首成就了他名聲的詩作,就是《代答閨夢還》及《春江花月夜》。
《代答閨夢還》
關塞年華早,樓台別望違。
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艷,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自從創作了《春江花月夜》之後,開始獲得了後人的讚賞,胡應麟在《詩藪》中,稱之爲「以孤篇蓋全唐」。不過,後人真正發現這首詩的價值,則是從明朝開始。到了清代,甚至被抬升至「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康熙年間季振孫編撰的《唐詩》,以及徐增《而庵說唐詩》等等都收錄了這一篇詩文,他們還特地精心地爲這一首詩撰寫了評論。近代著名詩人及文學家聞一多還曾經贊許張若虛的這一首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只是,這一首詩在唐朝當時並不出名,不過,張若虛在當時已經算是擁有名聲的人物了。在《舊唐書・賀知章傳》中,賀知章當時已經隱約提到了張若虛,並講述他們這一批人在705年間以文詞俊秀聞名於京城,而《全唐詩》則將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及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至於被大讚為「以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全詩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韻,總共九次轉韻。結構嚴謹、字句雕琢,氣韻闊大綿長而又純美細膩。
《春江花月夜》的美是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意境美:詩人營造了一種高遠的意境,用一個又一個的意象把我們拉到詩人見到的場景,江天、皎月、白雲、花枝、人影交相呼應;第二個是音樂美:詩人將海潮聲、流水聲、搗衣聲、雁聲、歎息聲放在了一起,此起彼伏,編織成音樂的旋律。且這首詩本身便是樂府歌名曲,能將它吟唱出來;第三個便是哲理美:這首詩之所以獲得了如此高的聲譽,也是超越了當時人們的意識,跨越過時間的洪流來思考人生的意義。
至於這首詩作,是否真的在各個方面都「孤篇蓋全唐」,認真而論,是有爭論的。例如,論大氣磅礴,張若虛壓不住李白;論沉鬱蒼桑,張若虛壓不住杜甫;論幽微瑰怪,張若虛壓不過李賀;論纏綿晦澀,張若虛壓不過李商隱……
不過,詩是多元化的,真真是「文無第一」,我們沒有必要在名次上糾結,欣賞詩詞的美,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