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種豬、糧食和蔬菜種子,大部分是依賴進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4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官媒3月30日發文稱,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搶救本土「地方豬」。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和生豬生產國,但是包括種豬、糧食和蔬菜種子,大部分是依賴進口。
中國有上千年的養豬史,本土「地方豬」是一代代繁殖而來的,為何到了現在,中國的種豬會依賴進口?
官媒《中國新聞週刊》總第989期發文稱,某種程度看,這不亞於一場與時間和瘟疫賽跑的搶救行動。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日前再次呼籲「豬晶元」問題。「現在的原種豬很多是靠進口。這種格局必須改變,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種豬。」
正如晶元對手機的重要性一樣,「豬晶元」就是當前豬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劉永好認為,種豬長期依靠進口,直接影響了中國在非洲豬瘟衝擊後產能恢復的質量、速度,也極大地制約了中國豬產業的發展。
種豬的脆弱性,對一些地方豬來說更為嚴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王立賢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瘦肉率高、出欄快的外來豬,尤其是人們後來所熟知的原產丹麥的長白豬、原產英國的大白豬、原產美國的杜洛克豬在國內逐漸推廣開。數據對比非常明顯,外來豬五六個月可以出欄,地方豬則要一年;外來豬的瘦肉率有63%~65%,地方豬則往往只有40%。對養殖戶來說,投入同樣的成本,養外來豬更快、賣價更高。外來豬逐漸佔據了中國市場,並形成市場佔有率高達90%甚至95%的局面。
中國官方在十年前曾公布一組數字,中國88個地方豬品種,85%左右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7個豬品種處於瀕危、瀕臨滅絕或滅絕狀態。
官媒強調,滅種的風險依然是巨大的,不排除未來發生的可能性。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報告,即使在非洲豬瘟嚴重的情況下,中國人在2019年全年一共吃掉了大約5.4419億頭豬。但是,大部分種源卻是來自國外。
在養殖界,有一個專有名詞:料肉比。就是豬長一公斤的肉,要吃多少飼料。目前中國國內的英國豬料肉比為2~3:1,而中國本土豬料肉比高達6:1。
據中國官媒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月19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深改委)第十八次會議併發表講話稱,「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有效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
中國官媒《新華社》旗下雜誌《半月談》3月8日發表文章《國產種子被卡脖子,‘卡’在哪?》,提出中國現時「洋種子依賴症」流行。文章從5個方面分析種子「卡脖子」危機,包括原創性種質相對稀缺;資源精準鑑定能力弱;現有種質資源保護不夠;基因挖掘能力弱,以及科研機構和企業缺乏有效協作,部分品種育種研發水平低。
文章舉例,中國黑龍江省克山縣素有「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美譽,但是克山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6萬畝,進口品種「大西洋」約佔一半。
而玉米也是中國比較薄弱的領域。美國杜邦集團旗下先鋒公司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推廣至今已10餘年,是東北、華北玉米產區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
官媒文章強調,種業的競爭關係到國家、農業產業的競爭能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高科技戰爭。如果國外出現極端斷供情況,雖然不會「一卡就死」,但確實會影響中國農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
而蔬菜種子對國外的依賴更顯嚴重,辣椒、洋蔥、胡蘿蔔、茄子、番茄、馬鈴薯、西蘭花……這些中國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不少都是外國種子長成的,甚至有的基本上全部依賴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