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不評人 知事不聲張 知理不爭辯(圖)


不隨意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01】知事不聲張,是一種善良

某網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我是現在的父母抱養來的,這個事情是我上三年級的時候才知道。我的養父母對我很好,他們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我是他們抱養的這件事。

毫無徵兆的,有一天,鄰居阿姨突然指著我說:「你是你媽撿來的,你知道嗎?」我突然一愣,低頭就哭了。鄰居阿姨站在一旁哈哈大笑。

那個阿姨的笑聲,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陰影。

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每個人都有一處不為人知的傷口,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拿別人的傷口來「自我感動」。

生而為人,不輕易觸碰別人的傷口,是最大的善意。每一句話都應該是撫慰別人的暖陽,而不是傷害人心的利劍。

不聲張別人的私事,不嘲諷別人的難處,克制自己的評價,是對人對事最好的尊重,也是做人最大的善良。

【02】知人不評人,是一種修養

曾國藩在打下了太平天國後,湘江名士王闓運來到曾府上。

此時王闓運年紀輕輕,意氣風發,對功名並不怎麼感興趣,卻深信古代縱橫家們的帝王之學,一心尋找明主,想要做開國的功臣。

見面之後,王闓運勸曾國藩不要幫助朝廷,而是擁兵自重,趁機自立,並且要曾國藩以韓信為前車之鑒。

曾國藩見王闓運說得滔滔不絕,卻始終微笑不語,只是用手指蘸著茶水在桌面上比劃,只見桌面上寫著一連串的「妄」字。

曾國藩沒有當面評價王闓運,只是靜靜的聽他說完,委婉的在桌上寫下一些「妄」字,避免尷尬,這是一種聰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要走的方向,不要用你自己的眼光隨便去評價別人的生活,因為你可能並不懂別人的幸福和成功。輕易評人,妄下判斷是不禮貌的,甚至會讓彼此都難堪,下不來臺。

自以為看透,說破之後才發現自己看到的不是真相的全部,但對別人的傷害已經覆水難收。

就有如心理學上很有名的「冰山理論」。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只不過只是看到了十分之一的冰山,還有十分之九的冰山在水下,被人們所忽略。

有些人有些事,就像這冰山一角,眼見不一定為實。

如果你不瞭解,你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了什麼。如果你瞭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

凡事不要總是帶著自己的偏見,先入為主地去評價、議論別人,因為我們根本不瞭解別人有過怎樣的經歷,心中有怎樣的痛處。

不隨意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

【03】知理不爭辯,是一種智慧

西方有句諺語:持久的爭論意味著雙方都是錯的。

試想,爭論時間太長,人們往往已經忘記了真理和謬誤,只是爭個對錯。別試圖糾正一個比你層次低的人的觀點,除非你不怕深陷其中,糾纏不休。所以與層次不同的人,不必辯來辯去,還是慎言的好。

知理不爭論是一種豁達,還能使我們免去許多麻煩。

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有人來到,問子貢:「我想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

子貢答道:「這個問題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然後就爭論不止,一直爭論到中午也沒消停。

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來人聽此,大笑而去。

待那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這與您所教有別啊!這一年到底應是幾季?」

孔子答:「四季。」

子貢不解。孔子繼而說道:「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你跟這樣的人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你雖然上了個小當,但卻學到了莫大一個道理。」

生活中,和同層次的人爭論,是為了尋求真理,而和不同層次的人,辯論就會演變成爭執不休,既浪費時間和感情,還難分高下。

在拉低自己品性的同時,也玷污了自己的價值觀。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