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歐臺結盟:中國將被踢出全球產業鏈體系(圖)
【看中國2020年9月7日訊】最近,世界各大經濟強國都在合縱連橫,撇開中國重組產業鏈,非常熱鬧。今天就來講一下這一趨勢加快推進的原因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
一
最近有兩大集團在全世界範圍之內重組產業鏈,這幾天都有消息報導出來。
第一個集團就是之前提到過的日本主導的印度澳大利亞三國在重組產業鏈。這個倡議是在一場視頻會議上提出。與會人員包括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印度商務和工業部長和澳大利亞貿易、旅遊和投資部長等。根據一份聯合聲明,三國部長提出有必要建立一個自由、公平、透明、可預測的貿易環境,並呼籲該地區其他志同道合的國家參與。三位部長已同意東盟將是下一個接觸對象。
據報導,日本已經啟動了與東盟在供應鏈方面的合作,並會將這兩項倡議相結合,進行對接。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將啟動。
對於日本、印度、澳大利亞三國而言,中國都是其主要貿易合作夥伴。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9年中日貿易額達2.17萬億元,中澳交易總額約為1.12萬億元,中印貿易總額達6395.2億元。其實,三國撇開中國去重組產業鏈都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武漢肺炎之後,世界已經徹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共的威脅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再不重組,你的命都沒了,而且印度、日本與中國間的邊界爭端都有所升級。中印邊境衝突現在還在升級,印度政府也對中國商品和企業實施了更嚴格的限制。澳大利亞方面近日也在貿易、香港、疫情等多個議題針對中國,雙邊關係劍拔弩張。三國都有對抗中國的要求。
那麼,這三國有沒有重組產業鏈的實力呢?
2019年,日澳印三國累計國內生產總值為9.3萬億美元,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總額分別為2.7萬億美元和0.9萬億美元,規模其實還比較大。日本在東盟有巨大的影響力,撇開中國組建的這條產業鏈。東盟對中國是起到了替代作用,如果三國加上東盟的話,日本主要負責研發和高端製造,澳大利亞和東盟負責提供資源原材料,印度和東盟也是中低端的製造業基地。這樣結合起來,完全可以形成一條非常像樣的產業鏈。
當然也有一些缺陷,好在他們現在已經開始行動了,開始徹底排除中國這個最大隱患,這比什麼都重要。
而重組產業鏈的第二集團則是實力更加強大的美日歐臺。
說實話,9月4日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還是非常驚喜的,這幾個全球製造業最頂級的國家在一起討論重組供應鏈,確實的最恰當不過的。一旦他們達成協議,然後把印度東盟墨西哥以及一些資源國拉進來,這條產業鏈就算徹底重組完成了,世界和中國產業鏈脫鉤也就將徹底成定局。我相信這是很多人都非常期望看到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產業鏈重組的一些基本情況。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加速供應鏈重組。美國在臺協會舉辦的「重組供應鏈」論壇已在臺北揭幕,列席的包括臺灣政府高層官員,以及歐盟和日本駐臺機構代表。世界上最主要經濟體美國、日本、歐盟以及臺灣都參加了,而且當時正在臺灣訪問的捷克議長也參加了。不管內容如何,單單就這個形式來說,已經向中國發出了產業脫鉤的強烈訊號。
9月4日,美國在臺協會與臺灣外交部、經濟部、歐洲經貿辦事處、日本臺灣交流協會、
外貿協會共同舉辦「重組供應鏈」論壇(圖片來源:中央社)
不管是日本主導的日印澳以及東盟的產業鏈重組,還是美國聯合歐洲日本臺灣舉行的產業鏈重組,主要目的都是擺脫中國重組全球產業鏈,同時從之前的單獨脫鉤開始走向了聯合。這是非常明顯的兩大趨勢。
二
從美國來看,美國有著世界上非常先進、甚至規模仍然龐大、完整的工業體系,以汽車、手機、半導體、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高技術企業構成了在中國投資興業的主體,多數屬於跨國產業鏈的範疇。但是自入世以來,美國的製造業基本都外包出去了,當然主要是外包給中國。這一段時間至少有15年,導致了美國工作崗位的流失和產業的空心化。
所以自從川普(特朗普)總統上臺,特別是貿易戰以來,川普就一直呼籲美國的製造業回流,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策略。不管是美國號召蘋果、富士康、台積電在美國建廠,還是對柯達進行貸款,在美國重建醫療產業鏈,可以說都是美國在重建製造業產業鏈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製造業回流喊了兩年,特別是疫情之後也在喊,但真正回到美國的並不多,這中間還是有個製造業成本的問題。
儘管這些年中國的製造業成本在飆升,比如人工、土地、稅費等,但總體而言比起美國來還是有不少優勢。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代工之王富士康到美國建廠後遲遲無法開工的主要原因。美國當年將製造業全部轉到了中國,導致之前一些以製造業為主的城市開始廢棄,成為鐵鏽地帶,底特律就是很好的例子。製造業轉移出去後,帶來大量工廠的廢棄,生產、銷售和物流同時荒廢,同時是大量藍領工人的失業。20年後要重新建製造業,不說其他的,藍領技術工人缺乏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而且美國很多人早已經習慣了干一毛錢的活,恨不得要兩塊錢工資,福利還不算,人工成本高是最大的障礙,空談製造業回歸談何容易。除非工業革命3.0的產能可以迅速全面滿足這些懶人的巨大需求。否則,必須有一些低人權成本國家充當美國的代工廠。
當年川普信誓旦旦要將蘋果產業鏈轉移回美國,結果現在蘋果也只是轉回了一些海外的資金,生產線基本沒有回來的意思。蘋果之所以能在中國生存這麼久,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不管是研發人員還是產業工人,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充沛,且流水線生產技術成熟,最關鍵的是,在中國無須顧及環境污染和勞工法。據我認識的在富士康工作過的人說,那裡全都是軍事化管理,跳個樓都是小事。這樣的成本,在美國都是天價、不可承受的。
而那麼多美國製造業巨頭,除了一項研發和高端製造外,真正加工製造業回流美國的並不多,只是資金回到美國,這些資金沒有在美國投資設廠,反而是回購股票,投入股市,配合美聯儲的無限量量化寬鬆,成為推動美股牛市的推手。說到底,回流美國的資本是脫實向虛的。
比如美國計畫主導醫藥產業回流美國,高端製藥可以回流一部分,但是包括原料藥在內的相關產業,在短期之內大量回遷美國是不現實的,畢竟不管是原材料還是相關的生產線,搬回美國的成本太高,就算疫情讓全世界各國意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意識到自給自足的重要性,但是美國也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所有的東西自己生產。
其實,德國代表的歐洲產業資本和日本的產業資本也都有這些問題。日本和德國的製造業在各自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不同於美國的產業鏈「外包」,日本和德國的跨國公司在本土有自己的母工廠,而不一定絕對依賴於中國等特定國家的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優勢。比較而言,相比美國這種「外包」特徵的製造業企業,日本和德國的製造業企業更容易在短期之內回遷母國。
儘管德國和日本的製造業水平在全球領先,但是德國和日本的市場體量都無法支撐眾多高技術產業在本國的自我循環,這使得日本和德國經濟高度依賴與外國經濟的彼此聯繫,無論是對外直接投資進行生產還是上下游產品的進出口。所以,這都注定了不管是美國還是日本德國,他們的產業鏈是無法完全回流的,因為不管是生產成本還是市場銷售,他們注定不能做到完全自給自足,還必須對世界其他國家有所依賴。
大家可能是不是就會問,你的意思是美日歐的產業鏈不應該從中國轉出來嗎?當然不是這個意思。產業鏈必須轉,但不是全部轉回國內,回到自給自足的狀態,不是要終結全球化,而是說要撇開中國重組產業鏈,進行各國之間的重新分工組合,要推進排除中國在外的全球化繼續進行。
蘋果不願意回到美國生產,因為成本確實太高。但是他們正在撤離中國,在往印度和越南搬遷設廠,在臺灣設置研發中心;初級藥生產企業不願意搬回美國,但是他們正在和臺灣合作,利用臺灣的優勢生產,來替代中國。日本給87家企業補貼撤離中國,這些撤離的企業也不一定都是回流日本的,很大一部分還是搬往了東南亞和印度。
所以,那些認為疫情之後全球化將終結的觀點其實是錯誤的。只能說包含中國在內的全球化終結了,因為全世界已經認識到了將產業鏈放在獨裁專制的中國的危害,並徹底驚醒了。但是,全世界排除中共之後的全球化還將繼續,因為現在需要國際產業鏈重組,需要重新分工。只是這中間沒有你中國什麼事,你關起門來自嗨好了。全世界的合作還將繼續。這也是這次美國和日本同時主導兩大產業鏈集團重組的主要原因。
三
我對這次美國日本帶頭重組產業鏈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因為在當前情況下,無論是哪個國家,如果單獨要和中國脫鉤的話,可以說都做不到。只有團結起來一起脫鉤,一起圍剿中共,才會有效果。
比如說,如果只有美國英國封鎖華為,但是如果德國法國不跟進,華為就死不了,美國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同樣的道理,如果只有美國禁止對中國出售高端晶元,但是臺灣韓國等不加入晶元的制裁行列,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電子產業、手機產業就都不會死,華為還可以繼續作惡。如果只有美國禁止對中國出口糧食,但是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家不行動,美國的封鎖也是白搭。
9月1日中共祭出了制裁大棒,取消了澳大利亞最大的糧食出口商的大麥輸華資質,這是繼今年以來中國限制進口澳大利亞牛肉和對澳大利亞大麥出口徵收高達80%關稅之後的最嚴厲的制裁,6月份澳洲對中國大麥出口環比下降了99%。原因僅僅是因為澳大利亞要求調查武漢肺炎病毒的起源。
中共利用自己的市場這樣制裁澳大利亞,給世界各國施壓,但並不代表他們自身就沒有這種產品需求。比如禁止澳洲的大麥後,轉而向阿根廷採購大麥;限制澳洲的牛肉後向巴西進口牛肉。當初拒絕採購美國的大豆後,向巴西阿根廷採購大豆。其實這就給了中共各個擊破、投機取巧的機會。
世界需要建立一個排斥中國的貿易和產業鏈聯盟,團結起來,類似TPP,讓中共沒有這種鑽空子的機會。比如說在這個框架內,你如果惡意加征關稅制裁澳大利亞的大麥和牛肉,那麼你也別想從阿根廷和巴西得到大麥和牛肉。你如果以政治目的抵制美國大豆,你也別想從巴西進口到大豆。就是所有自由國家結成貿易和產業聯盟,來抱團對抗中共,這樣的效果是最好的。
這幾年,美國拋棄談判多年的TPP,轉而採用雙邊談判的方式和中共對決,其實效果並不好。現在貿易協議變成了採購大豆的協議,還要看中共的臉色,基本上爛尾了。而且,雙邊還有個問題就是美國對傳統的盟友錙銖必較,把歐洲、加拿大等傳統鐵桿盟友得罪了不少,降低了美國的威信和號召力,讓美國主導的西方聯盟搖搖欲墜,有分崩離析的架勢,但是反而對中共沒有太多辦法。確實是讓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現在,很欣喜看到美國和日本在重組產業鏈上抱團對抗,特別是這次由美國主持的在臺灣的產業鏈重組會議,我還是充滿了很多期待的,畢竟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只是這次代表的層級還是低了些。希望後面不斷升級層次,同時形成常態化的溝通平臺。
同時,也希望未來兩大產業鏈重組陣營能合併運行,形成美日歐臺灣韓國這樣的科研和高端製造為龍頭,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墨西哥為中低端製造業基地,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東南亞等國家為資源和原材料供應國這樣的一個產業鏈聯盟,最終形成排他性的貿易聯盟,最好是設置一定的門檻,將中共排除在外,這樣就更加完美了。
今年武漢肺炎禍害世界,中共在世界成為了人類公敵,人人喊打。臺灣在自身抗疫中和對世界的援助,成功贏得了全世界的信任和尊重,臺灣的價值和外交空間得到空前拓展。在中共以口罩和防疫物資勒索全世界的時候,臺灣主動向全世界輸出口罩等防疫物資和防疫經驗,贏得了全世界的認可。在美國飽受中共農產品採購敲詐勒索的時候,臺灣開始增加對美國的豬肉牛肉等農產品進口,來試圖以自身的經濟實力和中共在貿易上對抗,爭奪對美國的影響力。而在美國主導的封殺華為的這場圍獵大戰中,全世界目光都集中在了半導體製造之王台積電身上。台積電更是不負眾望,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斷芯華為,同時因為蘋果高通等搶佔華為留下的空白,台積電自身業績也大幅增長。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的舉動,更是進一步為臺灣贏得了美國的信任。臺灣的半導體外交發揮到了極致。
美國和臺灣的關係不斷升級,政治和軍事齊頭併進,美國衛生部長訪臺就是雙邊關係提升的一個證明。而這次捷克議長訪問臺灣,可以說是僅次於國家元首級別的訪問,比美國衛生部長的規格高更多。而且因為王毅威脅捷克議長,法德兩國堅定維護捷克,譴責中國威脅,將點燃全世界各國官方和臺灣往來、甚至建交的浪潮。臺灣的外交將遍地開花,中共將陷入空前的孤立。我總說小國家有大骨氣,當年捷克人反抗蘇聯獨裁政權的布拉格之春就是一個滅掉蘇聯的火種,這次捷克議長訪問臺灣也是一個類似的信號。
而單單從產業鏈重組的角度來說,臺灣以半導體產業為主導的製造業絕對是世界五強之一。在歐美日韓都在封殺中國晶元的時候,臺灣是中共發展手機以及半導體產業的最後希望。結果,這種希望現在也被砸碎。
這兩年,隨著中臺關係惡化,特別是疫情以來,台資企業撤離中國的速度加快。根據臺灣經濟部的數字,2015年,台商對大陸的投資額達到109億美元,但2016年,這個數字跌破100億美元大關,去年更跌至41億美元。韓國三星組團撤離就不說了,日本政府大規模補貼日企撤離,可以說,全世界外資撤離中國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連帶撤走的就是一條條的製造業產業鏈。
而產業鏈正是習近平認為可以勒索世界的王牌,他認為美國和世界對中國的經濟高度依賴,西方不敢和中國過頭。疫情爆發前,美國和世界也普遍認為,經濟去中國化代價和複雜性之高,難以想像,說白了就是不敢和中國經濟脫鉤。畢竟這20多年來,什麼都是依靠中國來生產,價格廉價,質量還行,都不敢想像沒有中國的供應鏈和市場,以後日子怎麼過?
但武漢病毒大流行,完全改變了去中國化的政治和經濟考量的參照系,一方面是因為中共政權害己害人的政治邏輯顯露無遺,對政客們來說,與中國脫鉤在政治上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則是資本從中國撤出的機會成本大大下降,反正各國都在封鎖,中國也是一樣,這個時候撤離中國就更容易下決心了。也就是說,原來人們相信的美中經濟有相互摧毀的絕對能力這個假設不再成立。大家發現離開了中國製造,雖然短時間很痛苦,但是熬過去也就習慣了。
以前你吸引別人去投資是想賺錢,但是現在你想要人家命時,人家就會放棄這些產業來保命。中國大陸幾乎都是從事生產鏈中的低端產業,中端有一些,高端的幾乎少之又少還摻水份。當中共把人家逼到牆角時,人家只有出手還擊,你就只有被拋棄了。
中國產業鏈轉移選擇了東盟。今年上半年對東盟國家投資62.3億美元,同比增長53.1%。2019年,中國對印度投資超80億。其實,這說明不僅是歐美日的產業在撤離,就連中國自己的企業也在撤離。
現在,美國聯合歐洲日本臺灣重組產業鏈,正是在試圖一勞永逸將中國排除出世界產業鏈的努力和嘗試。就像美國連接亞洲的光纜將香港排除在外,讓香港納入中國的區域網系統是一樣的。
未來的世界產業鏈上,必定沒有中國製造的身影。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將成為一個與世隔絕的鐵屋子。裡面的人再如何吶喊,世界也聽不見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