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大詩人白居易 誓生生劫劫為佛弟子(圖)
中唐大詩人白居易,誓生生劫劫為佛弟子。(繪圖:志清/看中國)
中華文化中,一直傳承著修行、修道文化。不僅是出家人、修道人,一些文學家也都追尋著修行之道,修行的靈光,在他們展現悲歡離合、得失進退的人生與作品中,閃爍明澈的慧光。那些追尋著生命修行之道與回歸超凡境界的偉大詩人詞家、小說家,在史上流傳展現著怎樣的生命故事?
歌頌竹之德砥礪名行
唐代詩人白居易(西元772年~846年,字樂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也是唐代存世詩歌最多的作家。他擅長各種體裁的文章,遣懷抒情深切動人,記事傳實切要得當,作品不僅「老嫗能解」,又富有廣博華麗的風采,在當世人人爭傳模仿,傳抄風行各階層。他的好友元稹說天子的皇居、觀寺、郵亭驛站的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牧童馬伕之口無不道,村校先生教學童,諸童競習歌詠白居易的詩文。白居易的文名讓唐武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海外的朝鮮半島和日本,白居易也享有盛名。
白居易一生愛花更愛竹。他剛舉進士步上仕途時,曾借居長安常樂裡故關相國私第的東亭,那裡種有許多竹子,他日日與竹為友,有感而發,寫下了《養竹記》,詠竹子「固、直、空、貞」有若賢人之德。到了晚年,他罷杭州刺史歸洛陽,在履道裡自營居宅時種植竹子幾千株,「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池上篇》)。鳥瞰白居易的人生歷程,可以說竹之德瑩瑩然恰恰映照了他一生奉行的人生哲學:「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見白居易給好友元稹的信——《與元九書》),以及「知足保和」,著重於返照內省的修行態度。
蘇軾曾說「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說自己和白居易道根相似,生命之根是深植於修行之土。我們從白居易歌頌的竹之德——「固、直、空、貞」,很能接近、瞭解白居易一生的修行境界的轉變與提升。
固以樹德
在《養竹記》中,白居易說「竹本固,固以樹德」。竹子根柢穩固不容易動搖,好像是剛健篤實、善根深植地下堅不可動的君子。
白居易天賦聰敏慧悟,五六歲識聲韻,十五志於辭賦,二十七舉進士踏上仕途。他得到皇上賞識,卻又遭當路懷恨,從中央遭貶地方,後來又回任朝廷中央的官員,然後,他又自請外調;曾承恩賜封馮翊縣開國侯,佩掛紫魚金袋、穿紫絳朝袍,最後以刑部尚書退休。他一生七十八年的起落跌宕,不論臨高處或處低處,他都是抱著「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何如,貴賤安足雲;聞毀勿慼慼,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譭譽安足論」的精神作為生命的根柢,實踐「養內不遺外,動率義與仁」的生命哲學。(白居易《續座右銘》)
直以立身
「竹性直,直以立身」,展現「中立不倚」優雅貞靜的君子風標。綠竹猗猗直上青天,不屈不撓,不扭不彎。白居易感竹而發,吟詠「龍蟠松矯矯,玉立竹森森」(《題東武(一作虎)丘寺六韻》)對應他心中的精神格調與氣宇。
白居易登進士後不久,正值唐憲宗有中興之志策召天下士。他對詔稱旨登上甲科,不多久,被選入翰林,掌制誥。他對朝政人事的興廢舉措,比比上書言得失,作《賀雨詩》、《秦中吟》等數十章,踔厲風發指言天下事,多能被憲宗採納,被當時的人比之為反映民情、展現濟世熱情的《風》、《騷》之作。這些篇章,在二十年間,也傳遍天下,人人誦詠,他「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得到了發揮。
然而,白居易直進忠言遭到當路宰相所忌,受誣告中傷遭到擯斥,一貶為刺史,又追貶為江州司馬。在江州的第二年,他送客湓浦口,在江舟中夜聞錚錚然琵琶聲,寫了膾炙人口的《琵琶行》,其序言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可見他無論寵辱,都固守著「自顧行何如,譭譽安足論」的精神。在地方上,他建樹頗多,比如在杭州刺史任上,他築堤坊捍衛錢塘湖,導洩湖水灌溉田地千頃,又疏濬李泌六井,嘉惠民生良多。之後,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洛陽。百姓們對白居易的建樹感懷在心,東都洛陽、江州之人都為他立祠。
竹心空 空以體道
在唐憲宗之後,白居易的忠言始終未能得到皇上納諫,因此他自己請求外調到地方。人生跌宕的遭遇,漸漸讓白居易轉向「窮則獨善其身」,身臨「竹心空,空以體道」的境界。竹子節節空心,內在素淨清明,有如「虛白」之境。《莊子・人間世》說修道,「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心境若達到純淨無慾,無心無執時吉祥自來。
此時,白居易拋掉重重的包袱牽掛,回歸清淨道心,「貌將松共瘦,心與竹俱空」(《偶題閤下廳》);「清風兩窗竹,白露一庭松」、「生涯別有處,浩氣在心胸」(《秋齋》),展現他修行的志向。在現實生活中,他走上了修行的路。罷了杭州刺史,回到洛陽在履道裡造了宅第,在洛陽名勝龍門山之東的香山上築石樓,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白衣鳩杖往返道途,自稱香山居士,虔誠追尋著生命返回佛國之道。
唐文宗太和(大和)八年夏,六十三歲的白居易在洛陽長壽寺和僧人道嵩、存一、惠恭等等共一百四十個僧人、信眾同受八戒、修十善,祈願來世轉生彌勒的佛國世界。
寫過諷詠詩千首勸世的白居易,在修佛靜觀中觀前世自己「應是一詩僧」,更加貞定今生再續前緣歸佛國的心願:
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歸依向一乘[1];
坐倚繩牀閑自念,前生應是一詩僧。
(《愛詠詩》)
在他年六十八歲時,患了風痺之疾(小中風),更讓他「棲心釋梵」。他寫了《懺悔偈》,回映人生諸多劫難受罪,許多表象無名無解,終而只能在虔誠懺悔中皈依,開啟修行和解脫之門:
無始劫來,所造諸罪,若輕若重,無小無大;
我求其相,中間內外,了不可得,是名懺悔。
竹節貞貞以立志:生生劫劫皈依向佛
「竹節貞,貞以立志」,映現白居易堅定修行的貞節。他對佛發願請求歸依:
弟子居易,誓心歸依,生生劫劫,長為我師。
人家發誓說生生世世,白居易說「生生劫劫」皈依向佛。一「劫」是多少年呢?佛教說宇宙經歷成住壞滅的一次歷程為「一劫」。表示幾萬度萬萬年,海枯石爛也不改他虔心向佛的修行意志。晚年的香山老居士寫了許多佛菩薩畫讚,體現自身佛心,例如「善始一念,千念相屬」。
白居易說自己「生涯別有處」,就寄寓在佛國,看他的《發願偈》所揭:
佛出世時,願我得親;
最先勸請,請轉法輪;
佛滅度時,願我得值。[2]
生生劫劫皈依向佛,一心修到佛的國度去,就是白居易一生最堅貞的誓願。前生詩僧白居易,今世脫屣塵埃,投棄軒冕,堅貞誓願為佛弟子,生生劫劫一心追尋生命回歸之道,樂天斯人豈非謫仙?
註釋
[1]一乘:指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徑。
[2]滅度:指滅煩惱和度人出苦海。轉法輪:在佛教中,法輪代表「佛法」,「轉法輪」譬喻向世間傳播佛法。
參考資料:
《舊唐書》
《全唐文》
《全唐詩》
《新唐書》
汪娟:《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頁193~231):民國81年(1992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