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傳承的古老行業。(圖片來源:Adobestock)
邁向永續農業國傳承古老重要的行業,從民國57年的臺大農藝系說起…
我在赴日本東京大學進修前及從日本回國在國立臺灣大學從事教學研究的體驗,就像走了一條迂迴曲折的農藝之路,慢慢地步伐變成有自信。民國57學年度第一學期,我開始在臺大農藝系給研究所學生開課,但是研究所只有訓練幾個碩士學生,博士班雖然也已經設立,但是招進來的博士生,都找不到適當的老師擔任指導教授,只好半途離開臺大,跑到美國或加拿大留學,博士班正處於「開店休業」的狀態。我回來時候,我的老師都還在系上任教,所以農藝學係的師資和設備都尚待加強。
系務的迫切問題─師資老化
我回母系任教的時候,在民國43年畢業農藝系時候的老師們,都仍在農藝系任教,師資的老化非常明顯而嚴重。而在我剛接系主任的職務時,教育部也有所動作,希望資深年邁的老師能辦理退休,讓系上的師資年輕化,實現人事的新陳代謝。當時我們系的老師,年齡已超過七十歲的就有三位,而且都擔任農藝系的重要核心課程。我在系務會議上報告教育部下達的教師退休辦法,並徵求老師們對申請退休的意見,結果沒有一位老師表示意願要退休,令我深深感覺推動系務的不易。
提示系裡配合措施安撫資深老師榮退
對多年來守護學生,傳授專業知識,以高風亮節的涵養薰陶我們的尊師們,遇到退休的現實,我個人也難免有不捨的感傷,但考慮到農藝系的將來,我還是希望尊師們考慮勇退,因為我不能看到敬愛的老師們,發生在講壇上倒下時,再去想辦法的憾事。因之,我向願意退休的老師,保證維持現有的研究室五年不變,供老師們繼續利用,也歡迎他們經常到系裡走動。
敦聘新血回系服務加強教學研究水準
部分資深老師退休之後,必須要安排的是提聘新師資。林燦隆博士、林安秋博士、林秀雄博士及賴文揚博士,另外和中央研究院合聘鄢宏潘博士、臺灣農業試驗所的黃真生博士,前後順利應聘來系,參與臺大農藝系的教學研究陣容。而前後獲選赴美進修的朱鈞博士、陳成博士、蔡文福博士、張新軒老師和高景輝老師也都學成,回到系裡任教,臺大農藝系的教學研究教師陣容,成為空前的堅強,教學研究的水準也明顯的提升。
第一位國家博士的誕生
雖然過著繁忙的日子,但是我從來沒有放鬆研究工作。民國65年6月,由我指導的農藝研究所博士班學生侯清利同學,順利通過校內博士論文口試以及教育部的口試,獲頒國家博士,是農藝研究所榮獲國家博士的第一位。侯君畢業日本國立農工大學,獲頒農學修(碩)士學位,回臺後考上國立臺灣大學農藝研究所博士班,在本人的指導下,努力做論文實驗,完成「水稻根部生理特性分化之研究」,發現日本型水稻與印度型水稻,對水田栽培環境生理、生態特性反應之不同的重大現象,提供今後包括臺灣及熱帶、亞熱帶地區,水稻生產改進的重點至令人欣慰。
本文整理、節錄自賴光隆《在田埂上思考的博士:賴教授的農學人生》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